- 歡迎訪問福建自考網!福建自考網為考生提供福建自學考試信息服務,網站信息供學習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網站,官方信息以福建教育考試院www.eeafj.cn為準。
福建自考00037 美學知識點押題資料
想要了解試卷全部的內容,加入【考生交流群】。
美學
考試-知識點押題資料
(★機密)
考核要求
一、識記
1.美學是關于審美現象的綜合性人文科學。(美學是以體現著人與世界審美關系中的一切審美現象或審美活動為研究對象,以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存在論為哲學基礎的綜合性人文學科。)
2.美學發展的三個階段。(審美意識、美學思想、美學學科)
3.美學的“原初”意義和現實變化。
4.實踐概念的涵義。
5.審美活動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人生實踐之一。
6.審美活動、美與審美形態、美感與審美經驗、藝術與藝術活動、審美教育等基本概念的內涵。
n 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1)審美關系不是理智認識關系,而是情感體驗關系,因為,在認識關系中,主體的目標是求得對客觀事物內在屬性和內部規律的人士,形成知識體系。(2)審美關系是通過感性形式建立起來的,是一種感性直觀的關系。(3)審美關系是人與世界之間的自由關系。(4)審美關系在邏輯上先于審美主、客體而存在,而不是審美主,客體邏輯上先于審美關系而存在。審美活動與審美關系屬于兩個同一層次的概念,二者不可分割。 ◆審美活動
(1)審美活動與審美關系屬于同一層次的概念。
審美關系的外在展開是審美活動,審美活動的內在構成是審美關系。
審美關系是通過審美活動而建構起來的,而審美活動則只有通過審美關系才得到體現。
(2)審美活動的根本動力是審美需要。
(3)審美活動一旦發生,便必然要由一般的人生境界向審美境界發展。
n 美與審美形態:審美形態可理解為人對不同樣態的美(廣義的美)即審美對象的歸類和描述,它是審美活動中當下生成的自由人生境界的對象化,感性表現形式和具體存在狀態。
n 美感與審美經驗:審美經驗亦稱美感經驗,簡稱美感。美感是在現實的審美關系,具體的審美活動中,與美(審美對象)同時生成和當下建構起來的,審美主體所呈現出來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狀態。審美經驗有以下三個特點:(1)審美經驗主要不是認識,而是一種感性體驗。(2)審美經驗是一種快感體驗,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帶來的快感。在審美經驗中,美感提升著欲望滿足的快感。(3)在審美經驗中,主體也追求對象,但這種追求是與特定對象展開的精神性對話與交流,而不是實際的占有、利用對象。
n 藝術和藝術活動:藝術活動是審美活動最高級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態。審美活動的一切特性和規律在藝術活動中得到最集中,最全面的體現。因此,藝術和藝術活動也是美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
n 審美教育:美育是內在地相關于人生實踐,即以人生整體的培育,人生境界的提升為旨歸的,而且,都必須和只有通過審美活動才能實現。總之,美學理論,從審美活動出發,最后也是通過審美活動落實到審美教育上。審美活動可以說是美學中貫穿始終的理論基石。
7.人的自由自覺的生命活動不同于動物本能的生命活動的一種本質特征是(審美需要)
8.在主體的審美心理結構中必然處于最高位置的是(審美理想)
9.先天因素能否發揮作用以及發揮的程度,在何種程度上影響到主體的審美個性和審美情趣,根本上是由(后天的社會因素)決定的。
10.“趣味無可爭辯”觀點的錯誤在于把(審美趣味相對化)
11.審美活動是人與世界構成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12.以下不屬于審美活動的基本性質的是(形式符號性)
13.馬克思說過:“作家絕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手段,作品就是目的本身”,這說明審美活動具有(自律性)的特性。
14.美感產生于(勞動實踐把主體力量對象化的過程)
15.以下不屬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征的是(領悟)A.驚異B.領悟C.體驗D.澄明
16.澄明之境的進入,需要審美主體的(靜觀體驗)才能自動展現出來。
17.所謂“胸有成竹”,說明審美對象具有(非實體性)的特征。
18.提出“狀難寫之景,含不盡之意”的是(梅堯臣)
19.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書中,提到過的概念是(自由游戲)
20.認為美是本能沖動的升華的美學家是(弗洛伊德)
21.對原始巫術活動作了極為詳盡而細致的研究的學者是(弗雷澤)
22.在解釋一部分原始藝術現象,尤其是在解釋原始洞穴壁畫和巖畫上有可信說服力的是(巫術說)
23.普列漢諾夫提出的理論是(勞動先于藝術)
24.審美發生的基本前提是(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25.人類審美意識得以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人類的生產勞動)
26.促進審美發生的最重要的一種中介因素是(巫術禮儀活動)
27.人的審美需要開始生成和審美意識開始確立的直接前提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發展)
28.原始藝術的主要樣式之一繪畫,多以早期人類的(狩獵生活)為主題。
29.審美趣味的外在表現是(審美興趣,審美品位)
30.下列關于審美活動的說法正確的是(審美活動追尋的是一種獨特的精神價值,審美活動與道德活動相聯系,內在地包含著“善”,審美活動內在地包含著人的“終極關懷”)
31.馬克思揭示私有制條件下異化勞動的本質特征的著作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
32.構成審美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是(審美主體,審美對象)
33.下列不屬于審美對象的物質因素的是(體積,旋律)
34.在長期的審美實踐中,人們曾總結出多種形式組合的形式規律,有(A.多樣統一B.整齊一律C.節奏韻律D.均衡對稱E.對比調和)
35.在探討美的本質問題時,我們不應該把美看成是(某種固定不變的物質實體;某種單純的因素所構成的某種單一的現象)
36.在審美活動中,主體以其超越性、自由性,使得審美對象更為生動逼真地展現出其氣韻與神貌,下列表現這一主體境界的有(“坐忘”,“非現實化”)
37.以下著作屬于主張巫術說的著作有(《藝術的起源》,《金枝》,《原始文化》)
38.以下屬于審美意識的內容的是(審美愿望,審美理想,審美趣味)
39.原始人類在物質生產中的審美創造有(器物造型,器物裝飾)
40.原始人類的自我修飾與美化主要分為固定裝飾與非固定裝飾兩種類型,下列屬于非固定裝飾的是(耳環,錐髻,戒指)
二、重點解析
1.美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
答:美學研究的對象是體現著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的一切審美現象或審美活動。也就是說,不是美,而是審美活動,才是美學研究的真正對象;審美現象是審美關系的現實展開。包括四方面:①藝術美(如唐詩 宋詞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細胞結構的美);④日常生活中的美(如服飾的美)。美學應當是研究人和世界之間的審美關系、研究體現審美關系的審美現象和審美活動的學科,這是美學研究的中心問題和主要對象。
2.美學的性質是什么?
答:美學是一門關于審美現象的綜合性的人文學科,包括三個層面:①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審美現象也是審美活動;②美學是一門人文學科;③美學是一門綜合性的人文學科。
3.怎樣理解美學屬于人文學科?
答: (1)作為人文學科的美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不一樣。美學的研究對象不同于自然科學面對的物質的自然現象,而是與人的生命感受息息相關的自然現象。也不同于社會科學面對的客觀物化的社會現象,而是一種非物化形態的社會現象,即審美現象。而這些,都是屬于人文學科的研究范圍。(2)作為人文學科的美學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方式和方法不一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側重一種冷靜的理智的客觀的態度,而美學則要求研究者更多的介入、參與、體察甚至投入。這也是人文學科的特點。
4.美學學科孕育和形成經過了哪三個階段?
答:美學一詞是1750年鮑姆加登創立的。它共分為三個階段,即審美意識、美學思想與美學學科。審美意識是指人類在生存實踐中萌發出來的有某種不明晰審美追求的意識。美學思想奠基于審美意識,但有進一步的發展。美學奠基于審美意識和美學思想,但它是以審美現象為專門課題,從整體下獨立地、系統地思考審美現象所獲得的理論體系。
5.怎樣理解美學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存在論?
答:①美學以馬克思的實踐存在論為哲學基礎,首先要看到,人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人的審美感覺與現實的審美對象都是在實踐中雙向建構、同步發展的。這一點為美學提供了實踐存在論的根基;②美學以實踐存在論為哲學基礎,還需要借助自由概念和范疇作為中介,因為自由乃是通向審美的根本途徑,也是哲學通向美學的橋梁。馬克思是在實踐論與存在論的整體框架內統一思考自由問題的。人的存在是社會性存在,決定人類生存自由與否的根本因素是社會關系、社會制度,只有改變現在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的革命實踐所取得的自由,才是本體論意義上的自由。
6.為什么說審美活動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基本人生實踐之一?(如何理解審美既根源于人生實踐又促進人生實踐的辯證關系?)
答: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就是實踐活動,審美乃是這種實踐活動的一種形態,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審美活動是人生實踐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審美實踐與人生實踐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深深扎根在我們的人生實踐之中。審美活動本身就起源于我們的生存之中,審美就是一種人生實踐。審美活動之所以產生和發展,是由于人的生存與發展的實踐需要審美。從大的方面講,審美活動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進化。從小的方面看,審美活動有助于個人超越現實的有限性,獲得更大的精神自由。人們需要借審美活動來幫助我們擺脫有限性,獲得現實中得不到的精神自由和享受。沒有審美,人就會缺乏健全、充實的精神生活,人性和人格就會被扭曲、分裂和異化。馬克思提出人要全面地上有自己的本質力量,強調自然的徹底的人道主義和人的徹底的自然主義,就是要塑造健全的充實的人。而審美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正因為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審美,所以審美活動必然要進入人生實踐,成為人生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審美實踐一方面是人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它也是以人生實踐為源泉的。審美的創造與欣賞都離不開人生實踐。審美活動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汲取營養,才能豐富和發展起來。審美活動扎根于人生實踐之中,是我們人的基本的生存方式之一。整個人類要健全地發展,審美活動這種實踐就是不可或缺的。
8.怎樣理解審美是一種比較高級的人生境界?
答:境界在人與世界的實踐關系中生成,境界的本體之根深植于人生實踐。人生境界的特點在于它的個體內在性和生成性。審美境界有一個基本條件是要求在人與世界之間實現比較高程度的有機統一。如果主客體始終處于割裂的、矛盾的狀態,那就不太可能是審美的。審美境界也有高低不同的層次。審美體驗的最高層次是對人與世界無阻無礙、自由自在、圓融合一狀態的情感化的覺解和體悟。在人生實踐中,會有各種不同層次的覺解和感悟,會形成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而審美境界則是其中一個比較高層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審美境界高于一般的人生境界,它可以說是對人生境界的一種詩意的提升和凝聚,也可以說是一種詩化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審美境界。審美境界的生成離不開人生境界的轉化和提升,不應將審美境界與人生境界割裂開來。人生境界與審美境界只有在實踐存在論的意義上才是相通的。
9.為什么說美學研究方法的核心方法是哲學方法?
答:首先,美學自誕生起就從屬于哲學,后來美學成為獨立學科,從來沒有脫離過哲學,直到當代各種有影響的美學流派和思潮都有相應的哲學思想為背景。
第二,由于審美活動是人類最高級、最復雜的一種精神活動,而且是具有當下的一次性特征的精神活動,需要主體的全身心投入,尤其需要主體在觀念世界中盡情游歷,以洞悉審美的真諦,這是科學和實驗方法及其他任何方法都力不能及的。
第三,美學涉及到人生在世、人的生存實踐、無限意義等整體深層的本源問題,只有靠理性指引下體驗、感悟、冥想、領會的哲學方法才能掌握。
最后,美學作為一門理論學科,不僅包括在理性潛在指導下現象的辨析、鑒賞的體驗、本質的審察、靈感的溝通,還必須在此基礎上進行邏輯推演、抽象思辨和理論提升,這也離不開哲學思考。因此,美學的核心方法應是哲學的方法。
10.美學研究的五個基本問題是:審美關系與審美活動、美與審美形態、美感與審美經驗、藝術與藝術活動、審美教育。
11.審美對象的特點是什么?
答:(1)它是情景交融、人與世界一體的人生形象;(2)它是主體能通過它“直觀自身”,并與之產生精神情感交流的意義形象;(3)它是超個體及眼前功利的、氣韻生動的自由形象;(4)它是能喚起主體聯想、想象,使主體產生超越的超越形象。
12.審美經驗的特點是什么?
答:(1)審美經驗主要不是認識,而是一種感性體驗;(2)審美經驗是一種快感體驗,但不同于感官欲望帶來的快感。在審美經驗中,美感提升著欲望滿足的快感;(3)在審美經驗中主體也追求對象,但這種追求是與特定對象展開的精神性對話與交流,而不是實際的占有、利用對象。
13.請簡要回答審美活動的特殊性。
答:(1)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2)最具個性化的精神活動;(3)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的統一;(4)審美活動是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一。
14.審美起源諸理論的意義與不足是什么?(審美發生理論概述)
答:關于審美的起源,在歷史上主要有四種理論,即游戲說、生物本能說、巫術說和勞動說。
(1)游戲說。代表人物:柏拉圖、康德和席勒。席勒認為,游戲不僅是審美活動的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擺脫動物狀態達到人性的一種主要標志。席勒所說的游戲,是指人在擺脫了物質欲望和道德必然性的懶散之后所從事的一種真正自由的活動。所謂游戲,其實就是一種審美活動。貢獻:他試圖從人的生命活動的獨特性質中去探尋審美發生的直接精神動力,并敏銳地揭示出審美活動與人的自由本質之間的內在聯系。其次,他既看到了人的審美活動與動物游戲活動的根本不同,也發現二者之間存在某種深層的聯系,說明審美的發生是有其動物性的生理基礎的,這符合生命進化的自然歷史過程。不足:忽視了對動物游戲向人的游戲轉化的機制以及人的游戲得以發生和進行的社會歷史條件的探討。在席勒那里,游戲與審美幾乎是同義詞。
(2)動物本能說。代表人物:德謨克里特、博克、達爾文、弗洛伊德。認為審美的發生導源于人的某種本能,這同樣是一種具有久遠歷史的觀點。這種研究,不僅拓展了審美發生理論的思維空間,而且還有力地說明審美的發生是有其伏根深遠的生物性基礎的。缺點:第一,混淆和抹殺了動物的本能活動與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之間的質的區別,以至于把動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忽視了對審美活動賴以發生的社會根源的探討。
(3)巫術說。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澤。是20世紀流行于西方的一種藝術與審美發生理論。用巫術說可以說明一部分原始藝術現象,尤其是在解釋原始洞穴壁畫和巖畫時它具有更為可信的說服力。但是藝術與審美并不完全等同,藝術只是審美活動的一種形式。巫術只是促成藝術發生的因素之一。因此,用巫術說來解釋藝術和審美的發生,其有效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4)勞動說。代表人物:畢歇爾、普列漢諾夫。認為藝術和審美起源于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這一學說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勞動對藝術和審美活動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不足:它只是揭示了審美賴以發生的物質前提,卻未能真正切入審美如何發生的內在機制。從物質性的生產勞動到精神性的審美活動的過渡和飛躍,需要一定的中間環節。因而勞動說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審美發生理論。
15.為什么說“勞動說”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審美發生理論?
答:普列漢諾夫關于勞動與審美及藝術之間關系的論述,對我國美學界曾產生過重大影響。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出勞動對于藝術和審美活動至關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但是,從勞動說作為一種審美發生理論來看,它卻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這主要表現在它只是揭示了審美賴以發生的物質前提,卻并未能真正切入審美如何發生的內在機制。審美活動是一種超越了直接肉體需要的精神性的創造活動,它指向人的最高生存理想即自由,即不能完全等同。正如馬克思所說:真正“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須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中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于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很顯然,生產勞動作為一種功利目的十分強烈的物質活動,在其本身中不可能直接產生出追尋精神性自由王國的審美活動。從物質性的生產活動到精神性的審美活動的過渡和飛躍,需要一定的中間環節。從這一點看,勞動說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審美發生理論。
16.為什么說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是人的生產不同于動物生產的一個最本質的規定性,也是審美活動得以發生的真正前提?
答:第一,工具的出現,徹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體、器官和能力的狹隘性與固定性。從而不僅為人能夠與外在世界發生極為廣泛和多樣的聯系開辟了重要途徑,而且為人真正的創造性活動在更大規模上的發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第二,工具不僅包括物質性的勞動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獨有的運用語言符號的能力。
第三,人類只有通過運用工具的勞動,才越來越廣泛、深入地學會認識自然的,真正形成人的意識。而意識的誕生,又會反過來不斷推動人類制造工具的活動向更高層次上邁進。
第四,工具作為人的一種物化形式,它既是人所創造的一種物質產品,又是人借以實際地改造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
第五,人類使用工具的勞動活動,不僅造成外在的人化,而且也同時造成人本身內在自然的人化。由上可知,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活動是人的生產不同于動物生產的一種最本質的規定性,也是審美活動得以發生的真正前提。
17.如何理解巫術禮儀活動是在原始社會中促進審美發生最重要的一種中介因素?
答:人自身存在的社會性質,從根本上決定了審美活動也必然是一種具有社會性質的人類活動。并非所有的功利性觀念都能成為影響審美發生的積極因素,只有那種基于人類整體發展和根本利益的功利性觀念和活動,才能成為真正構成影響審美發的的重要條件。從理論上講,驅動審美發生的可能有多種社會中介因素。但是,從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巫術禮儀活動應該是在原始社會中促進審美發生最重要的一種中介因素。英國著名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巫術活動在原始人的生活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首先,巫術活動植根于原始人類渴望實際控制自然的強烈需要;其次,巫術活動由一套獨特的儀式行為所組成,它是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第三,巫術活動中的行為動作與巫術所要達到的目的之間是用情緒來溝通,而不是以觀念來聯結。巫術活動是用以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根本關系,因此是最集中地表達原始人根本利益的一種符號形式。
審美的顯著特點在于:它是在自身中排除了直接的功利性和有限的目的性的一種自由的精神活動。而巫術活動對審美的原始發生具有極其重要意義,具體表現在:第一,巫術的神圣性與嚴肅性,強化并提高了人的意識與意志等主體的精神能力。第二,巫術活動獨特的儀式化功能,推動了人的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第三,巫術活動的操演過程直接孕育著原始藝術的發生。因此,巫術與原始藝術的相關性,不單單是它們在形式上具有某種相似性,更重要的是巫術原則與藝術的精神實質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首先,在巫術中為了達到某一目的,就必須對達到這一目的的實際過程進行逼真的模仿。這種模仿需要高超的記憶力和想象力。其次,巫術中對生活過程的模仿是在一種虛擬的情境中進行的,它本身并不是一種實際的生活過程,而是與實生活過程的暫時中斷。因此,巫術實際上使原始人“形成和提高了模仿的藝術才能和隨之而來的藝術感受能力。”
18.為什么說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發展是審美意識的關鍵因素?
答:審美意識從人的一般意識中分化的過程,從根本上說,就是人的審美需要從人的實用需要中分離出來的過程,也即人類逐漸超越自己的原發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會文化的層次并賦予其一定的社會文化意義的過程。例如在生產領域中由對勞動工具單純的適用性要求逐漸向著同時要求勞動工具具有悅目形式的方面轉變,就是人的審美需要開始生成和審美意識開始確立的覺醒和發展。促成這一轉變過程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發展。因為只有當人具有了自我意識時,他才會把自身的生命活動也作為一種對象。而只有當人在他所創造的對象世界中體驗到自身生命活動的韻律,意識到自身的創造、智慧和力量,并引起情感上的某種愉悅和滿足時,才會喚醒人的審美需要,只有通過這種對象化的活動,人的自我意識才會真正確立,人才會真正擺脫實用需要的牽絆而僅僅從“直觀自身”的角度去把玩對象的形式及其意蘊,從而使審美意識最終從混沌同一的原始意識中分離出來而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意識形式。審美需要一旦進入人的自覺意識,就會成為人永不熄滅的一種精神追求。因此,只有當審美意識作為一種獨立的意識形式出現后,才意味著審美活動的真正發生。
19.工具制造和審美意識的發展什么聯系?
答:人類的審美活動,最初是與制造生產工具的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人類最初制造工具,是基于一種實用的目的。但是,隨著自我意識的開成,當人從他的這種獨特的生命活動中觀照到自己的本質力量并從而體驗到一種創造的樂趣時,他就不再僅僅拘囿于實用的需要,同時要能動地表現自己、實現自己。從大量出土的原始工具中,我們就可清晰地看到這種審美創造從無到有,從不自覺到自覺的演變過程。人類所制作的各種石器工具,不僅在功能上高度分化,而且在選材和制作工藝上也表現出相當高的技巧和水平。這就證明非功利性的追求視覺形式快感的動機同時支配著加工的行為。換言之,這種生產活動已隱藏了審美的意識和動機,已包含了原始的審美內涵。(如果說,在工具的制作過程中,因受實用需要的制約,人類審美意識的表現還是受到很大局限的話,那么,裝飾的發明,就為原始人在物質生產領域施展自己的審美創造才能提供了相對自由的活動空間。)
20.如何評價史前人類的自我修飾與美化在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中的意義?
答:人的自我修飾和美化,是人的審美意識覺醒的一種重要標志。原始人的自我裝飾,可分為固定裝飾和非固定裝飾兩種類型。在固定裝飾中,這些裝飾一旦固定下來,并作為一種習俗和傳統流傳開來的時候,它就會越來越遠離其最初的發生學動機,而被后來的人們僅僅作為一種單純美的標記追求起來,從而使這些裝飾手段逐漸獲得相對獨立的審美意義。而在非固定裝飾中,這種裝飾一開始就具有名副其實的審美意義。史前人類的自我修飾和美化,在人類審美意識的發展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無論是固定還是非固定,就它們作為人的一種創造活動來看,都已經遠遠超越了物質需要的層次而進入精神需要的領域。特別是非固定的體外裝飾,更是人類審美需要的一種直接表征。
21.審美需要、審美理想、審美趣味等構成的動力機制建筑了審美活動得以存在的根基和控制平臺。
(1)審美需要:就是指人作為一種有生命、有意識的社會存在物所內在具有的,渴望在對象化的活動中能動地實現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發展自己的精神要求,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一種新的充實和新的顯現。審美需要具有的兩個顯著特征:首先,審美需要是人所獨有的一種具有內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動本身的獨特性質;其次,從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區別和聯系的角度看,審美需要屬于人的一種高級的精神追求,而不僅僅是感官欲求的享受。
(2)審美理想:是主體心目中關于完善的美的觀念,是主體通過想象在頭腦中構造出來的理想形態的美。審美理想在審美活動中的主要作用:首先,審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主體對于審美對象的選擇以及所做出的審美判斷,具有導向性、規范性的作用;其次,審美理想作為一種人生修養,直接使審美活動成為主體人生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
(3)審美趣味:是個人在審美活動和審美評價中所表現出來的主觀愛好和傾向。能力或鑒賞力是審美趣味的內在方面,而興趣和品位則是審美趣味的外在表現。審美趣味呈現的兩方面的特征:首先,審美趣味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其次,影響主體審美趣味的主要因素仍是他所面臨的后天因素或社會條件。審美趣味的這兩重性決定了我們在承認其個體性的同時,還必須注意防止那種把審美趣味相對化的觀點。判斷一種審美趣味是否健康的標準:首先,必須把審美趣味聯系于具體的審美對象,看看依據這種趣味所做出的判斷是否充分反映了審美對象的客觀特點;其次,審美趣味作為主體審美心理結構的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體審美理想的制約,以此可以判斷審美趣味的好壞高下。
22.審美活動的基本性質和特殊性。
審美活動不僅是一種獨立存在著的人類活動,而且,它根本上是一種整體性的、以心靈感知和情感體驗為表現的內在生命活動和獨特精神活動,具有更為鮮明的主體性和更為充分的個性化特征。審美活動的特殊性體現在下面四方面:
(1)人與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從根本上說,審美活動是人與世界在精神上的一種交流和對話,是一種符合人性尊嚴,也最能體現人的本真價值的自由的生命活動。
(2)最具個性化的精神活動。審美是一種最具個性化色彩的精神活動,它所建構的是一個具有獨特生命意味的詩意世界,根本上是超越現實功能和物質需求的一種自由的心靈體驗。
(3)有限無功利性與最高功利性的統一。所謂審美活動無功利,是說審美活動并不以某一有限目的為目的,相反它還必須以擺脫直接功利目的為前提,審美活動指向一種整體的、根本的功利性,這就是它把人向著完整的自由存在狀態提升。
(4)審美活動是自律性與他律性的統一。所謂自律性,是指審美活動本身就是一個自身完滿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所謂審美又具有他律性,即審美活動并不是一個封閉孤立、與世隔絕的世界。首先,審美活動從根本上受到物質實踐的決定和制約,社會生產力的水平決定著人的審美對象的范圍,決定著藝術作品的物質媒介,也決定著人的審美需要與審美能力;其次,物質生產勞動所達到的歷史水準以及在生產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相互關系的特點,還會通過各種社會中介因素最終滲透到審美活動的具體內容中,并決定著審美的方向和水平;再次,各種審美形態的歷史性生產和演變,實質上不過是人的現實境遇、生存狀態以及理想追求在歷史中不斷發展的一種審美凝聚和反映。可以說,審美的自覺程度和廣闊程度就是人豐富的內在本性在現實中不斷生成和在范圍上不斷擴大的一種人化的尺度。
23.審美活動的價值內涵
(1)審美活動是一種價值活動。審美活動本身所展開的就是一個屬人的世界,并且因此這個世界也僅僅只為人才存在。不管審美活動所指涉的具體對象之間有多大的區別和差異,然而這些對象之進入審美的世界,卻無不關系著人。這些對象一旦進入審美的領域就成為人的對象化和對象化的人,成為人對自己本質力量的充分確證和肯定。因此審美活動由于體現著人生價值而具有價值性。
(2)審美價值與一般價值活動的共性。首先,都表現為以主體為根據、為目的、為趨向的一種特殊的主客體關系,客體自身的屬性成為主體需要的價值對象,而主體的需要則是客體自身屬性的價值確證。因此,審美活動的展開,既是客體對象被人化、內在化的過程,也是主體審美需要的對象化、現實化的過程;其次,都必然要受到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刻制約,并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
(3)審美活動作為價值活動的特殊性。首先,審美活動所追求的是能滿足人的心靈需要的精神價值,主體主要運用自己的審美感官去直接把握對象的審美特性,并進行情感體驗;其次,在審美活動中,主體從日常操勞著的世界進入到一個深蘊著生命意義的特殊世界,所追求的是能啟迪人領悟人生真諦,并激勵人不斷去創造自己生活意義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價值。
(4)審美活動是人最具本已性的存在方式。首先,人在審美活動中的存在方式不同于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種超越性的存在方式;其次,人在審美中的存在不同于在異化活動中的存在,它是一種自由的存在方式;再次,人在審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現實存在,它是一種應然的存在方式。
24.審美主體與對象只存在于審美活動中
審美活動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基礎,為審美主體、審美對象的存在提供了現實依據。這是因為:
首先,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種東西,美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在審美活動中相互作用所生成的一種特殊價值;其次,只有在主客體關系中才能把握審美主體的性質;再次,就審美而言,正是人的對象化活動,建構起現實的審美對象及與之相適應的審美主體,確定了主客體間審美關系的規定性。總之,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是構成審美活動的兩個基本要素,審美活動就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規定、相互激蕩的矛盾運動過程。
25.審美主體的存在狀態
審美活動本質上是人的一種精神活動,這就決定了主體在審美中主要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方式。所謂人在審美中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方式,只是指在審美活動中,人主要發揮自己精神性的本質力量,人是通過精神性的勞動在從精神上占有對象的過程中來確證自己的現實存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征主要體現在驚異、體驗和澄明三個基本環節及其起伏運動的狀態中。(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的精神存在特征)
①驚異:從日常生活中的躍出。審美驚異就是人在一定的現實境遇中由于與客體對象的直接契合所產生出來的一種迥異于日常生活經驗的特殊心境,既表現為客體對主體的召喚,也表現為主體對客體的向往。
②體驗:沉浸在與對象直接的相處中。審美體驗就是主體在具體審美活動中被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客體對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對之進行領悟、體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靈受到搖蕩和震撼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
③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只有在審美中人才以完整的“我”與完整的世界直接相遇,人與世界之間的一切遮蔽、晦暗不明均被敞開,從而使主體進入一種光明無蔽的澄明之境,一種最高的生存狀態。
審美體驗就是主體在具體審美活動中被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客體對象所深深吸引,情不自禁地對之進行領悟、體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靈受到搖蕩和震撼的一種獨特的精神狀態。
26.審美對象的生成與顯現
(1)審美對象自身的客觀條件
審美對象的物質因素主要是指具體事物的色彩、線條、形狀、音響等可以被人的耳、目所直接把握的感性屬性,這是由審美活動根本上是一種精神觀照活動所決定的。
1)色彩:是事物各種審美條件中最重要的感性質料之一,其審美意義主要表現在表情性和象征性兩個方面。所謂表情性是指色彩能直接喚起人的某種感覺和情感;所謂象征性是指在不同民族中,由于傳統習慣,某種色彩與某種特定內容形成較為固定的聯系,從而使色彩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意義。
2)線條:與色彩不同,線條不是一種現成存在著的直接物體,而是人們在時間中對物體外形所做的一種抽象,在這種抽象中,線條被賦予了某種觀念意義,從而成為造型藝術的一種特殊語匯。
3)形狀:事物都以一定形狀在空間中存在著,形狀使得事物獲得一種具體可感性,它不僅構成事物的輪廓,是一切審美對象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層次,而且它自身還具有一定的表情性。
審美對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種形式規律是多樣統一。所謂多樣,是指審美對象的整體中所包含的各個物質因素在形式上的區別與聯系;所謂統一,則是指審美對象各個不同的部分和不同的物質因素在整體中彼此關聯、呼應、襯托、映照,從而有機融合的內在關系。“多樣統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豐富多彩的表現中保持著內在血脈的一致性。
(2)審美條件向審美對象的現實轉化
具備審美價值的事物首先必須是人的生活世界中一個具有實在性的事物,但任何一個客觀事物只有當它與特定的主體相聯系,并實際地處在一定的活動中時,它才獲得了作為某種具體對象的現實規定性。審美價值屬性只是為審美對象提供了一種可能實現的條件,而只有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這種可能性才能化為具體的現實性。審美對象只是在具體的審美活動中才現實地生成并顯現出來的。審美活動以其自由性、全面性和超越性,不僅使事物對象的審美價值充分綻露出來,而且把一個活的充盈著生命的真實世界也即審美對象向人拓展出來,獲得現實的存在。
(3)審美對象的非實體性與開放性
審美對象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活動的對象,根本上就在于它具有非實體性與開放性的特征。
1)非實體性:審美對象不僅不是一種物質實體,而且它也不是精神性的實體,它只是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相互滲透從而熔鑄成的一種獨特意象,審美對象就在于審美主體對具備一定審美價值屬性的客觀事物獨特的觀照和體驗中。審美對象之所以會具有非實在性,是因為審美活動并不是一種單純的靜觀,而是一種積極的建構過程,這既是外在事物從實向虛的能動轉化過程,也是審美主體內在的本質力量充分對象化的過程,審美對象因此變成一種主客觀統一的新的精神客體。
2)開放性:即審美對象具有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審美對象既是有限的、確定的,但又具有無限性和不確定性。審美對象的無限性寄居在它的有限個體的存在中,審美對象的不確定性和不可窮盡性就根源于它那既與過去溝通又向未來開放的生成性的結構之中。
27.審美發生的特殊標志(原始審美意識的出現是審美活動發生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請說明原始審美意識的發生過程)
判斷審美活動業已發生的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應是原始審美意識的出現。審美意識與審美需要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只有當審美需要被人清楚地意識到,并轉化成一種自覺的精神追求時,它才真正構成推動審美發生的一種積極的力量,審美需要是審美意識的內在驅動力,而審美意識則是審美需要的心理表現。
概括地說,所謂審美意識,就是指人對自身審美需要和外在對象的審美意義,以及二者之間所構成的審美價值關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審美愿望、審美趣味、審美觀念、審美理想等內容。對于真正人類意識的產生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人類的遠古祖先開始使用和制造工具的生產勞動活動,它開始把動物性的本能需要提升為一種觀念形式,從而最終使人的活動具有了自覺的目的性特征,它是人類意識發生的根本條件和顯著標志。
原始意識的主要特征:
(1)原始意識在具體中包含著抽象性。
(2)原始意識在蒙昧性中滲透著真實性。
(3)原始意識在神秘性中凝聚著創造性。
原始意識之中的抽象性、真實性、創造性就是構成審美意識的基本因素,當這些意識逐漸分化出來之后,就可能誕生審美意識。審美意識從人的一般意識中分化的過程,就是人的審美需要從人的實用需要中分離出來的過程,也即是人類逐漸超越自發性的自然需要,而使之上升到社會生活的層次并賦予其一定的社會文化意義的過程。人的自我意識的覺醒和發展促成了這一過程的轉化。
28.概述審美形態的生成性、貫通性、兼容性、二重性的內涵。
答:生成性、貫通性、兼容性和二重性是審美形態的特征。
第一,生成性。一是指審美形態的歷史生成,二是審美形態的個體相對性生成。就歷時態而言,人類許多審美形態就是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后才出現的。如丑和荒誕是在19世紀中葉以后才成為審美形態的。就共時性而言,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審美形態,要成為其他文化背景下特定民族的審美形態,就必須有個歷史的順應和同化過程。
第二,貫通性。是指民族文化,尤其是植根于其文化土壤中的哲學思想對審美形態的統攝性。
第三,兼容性。指審美形態是多種審美因素構成的有機的感性凝聚。
第四,二重性。主要指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既有相同點,也有獨特之處。
29.簡要說明審美形態形成、發展的現實和歷史基礎及主要類型。
答:特定的審美形態是在特定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形成。審美形態往往反映的是特定時期的審美思想。
審美形態的歷史性。首先表現為審美形態是特定的歷史社會文化發展階段的產物,其次表現為審美形態的具體內涵是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演變的。
中國早期的審美形態實質是詩性與音樂性的;西方早期的審美形態實質是戲劇性與雕塑性的。
審美形態與宗教:西方的審美形態的孕育一開始就與宗教意識聯系在一起,注重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追問;中國的審美文化則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與宗教并不官切。
審美形態與哲學:西方在總體上審美形態的形成、發展受到哲學思想變遷的制約與影響;中國人生哲學千年不變,“中和”思想,在哲學上是一種本體論,同時也是一種審美理想,還是一種最基本的審美形態。
審美形態的類型主要有六種:優美與崇高;悲劇與喜劇;丑與荒誕。
30.確定審美形態的基本標準是什么?
答:(1)廣泛性或普適性——即不僅在某一種類或某一體裁中使用,而且還在其他一般藝術形式中使用,還在現實生活的審美中使用;(2)統攝性——即集雜多于統一。如中國古代審美形態術語頗多,且有零散性特點,就需要概括和統攝。按照這種統攝性原則,我們就會比較容易地發現中國古代審美形態的基本脈絡;(3)歷史性——有些審美形態積淀在民族的審美文化中,產生了長久而持續的影響,已經在某種意義上構成了本民族審美文化的識別標志。(審美形態的歷史性表現在哪里?答:①表現為審美形態是特定歷史社會文化發展階段的產物;②審美形態的具體內涵在歷史發展中不斷演變。)
31.比較中西審美形態與語言的關系。
答:審美形態與語言密切相關。首先,中國文字表意,高度重視詞匯;西方文字表音,高度重視語法;其次,由此引發的審美形態的區別是:中國文字長于抒情,具有詩性;西方文字長于敘事和論證,具有邏輯性。
32.美學史上關于崇高與優美有哪些主要理論?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答:(1)關于崇高的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最早涉及崇高內容的是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第一次較為明確地把崇高和優美作為兩種可以并列對舉的美來加以論述的是朗吉弩斯。康德:真正把崇高作為審美形態來看待,認為崇高有兩種類型,即數學的崇高與力學的崇高。席勒:主要從藝術的角度來論述崇高的實質。黑格爾:繼承了康德的“人論”思想,肯定了崇高緣于人的內在情感的說法,同時又同意席勒關于美和崇高應存在于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中的觀點。利奧塔德:立足于后現代理論的視野,對崇高進行闡釋。
(2)關于優美的理論。在西方美學史上,對優美的探討是隨著對崇高的探討不斷明晰起來的。在古希臘、羅馬時期,優美與美劃上等號;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圖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和圓形;柏拉圖認為,優美是能夠“引起快感,并不和痛感夾雜在一起”,是單整、純粹、絕對的美;亞氏:“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勻稱和確定性”;古羅馬的西塞羅提出兩種美:秀美、威嚴。
(3)崇高的特點(特征):第一,雄偉壯闊的力量之美;第二,社會價值實現的昂揚之美;第三,剛毅堅強的品格之美;第四,恢宏豪邁的尊嚴之美。
(4)優美的特點(特征):第一,是超然優雅的人生境界的真實表現;第二,是秀雅協調的外在形式特征;第三,是和諧化一的內容;第四,是心曠神怡、愉悅輕快的審美體驗。
33.崇高的內涵是什么?
答:內涵:①人與自然的對立與超越;②人與社會的對立與超越;③藝術作品的崇高風格。
34.美學史上關于悲劇與喜劇有哪些主要理論?它們各自的特點是什么?
答:(1)有關悲劇的理論。悲劇理論源于悲劇藝術。亞氏:在西方美學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劇理論基礎的是亞氏(《詩學》)。黑格爾:提出了悲劇的“矛盾沖突”理論。他對美學理論的最大貢獻在于他把辯證思維的方法運用到了悲劇現象的分析之中。認為悲劇的產生源于理念的分裂。他看到了悲劇沖突的雙方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時又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尼采:認為悲劇的誕生與古希臘人的兩種精神有關,即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日神代表夢境狀態,代表著造型藝術的靜態;酒神代表迷醉狀態,代表著音樂藝術的振奮。克爾凱戈爾:西方存在主義之父,提出新的主體性思想,肯定了悲劇的超越性。
(2)有關喜劇的理論。在西方美學理論中,最早對喜劇進行探討的是柏拉圖。康德是從喜劇的心理效應來論述喜劇發生原理。黑格爾:從矛盾沖突的觀點出發,在悲劇與喜劇的比較之中揭示喜劇產生的原因,顯得更加深刻和切合喜劇的本質。馬、恩:認為喜劇本質上是兩種社會力量的沖突,它是新事物在取得勝利后或即將取得勝利時對舊事物的否定,使“人類能夠愉快地和自己的過去訣別。”巴赫金提出了著名的“狂歡化”思想,認為與喜劇文化相關的狂歡文化和怪誕風格,具有解構意識形態和社會秩序的功能。
(3)悲劇的特點(特征):第一,悲劇通過對人生存在的否定性體驗,從而展現對人生存在價值的肯定;第二,悲劇的審美沖突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社會及自身存在的沖突和超越;第三,悲劇的情感體驗是一種人生實踐存在的深層體驗。
(4)喜劇的特點(特征):第一,喜劇中包含著深刻的社會現實內容,這種對現實生活內容的反映是以與現實錯亂的形式表達出來的;第二,喜劇具有不和諧、悖謬的形式特征;第三,喜劇的情感形式表現以笑為主。
35.簡述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
答:在西方美學史上,真正奠定了悲劇理論基礎的乃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他在《詩學》中對古希臘的悲劇藝術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總結,對于悲劇的情節、人物以及悲劇 藝術的審美特征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討。他認為,“悲劇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模仿”,這可以說是悲劇理論史上第一個較為完整的定 義。他對于悲劇理論的另一個重要貢獻在于他對悲劇藝術帶給人們的審美體驗的深刻分析。他認為,悲劇能夠借助于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之情來使人們的靈魂得到凈化和陶冶。
36.如何理解作為人生存在的悲劇和喜劇?
答:(1)悲劇和喜劇作為審美形態的存在并不限于藝術領域,而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歷史現象;(2)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和存在論的角度來看,悲劇和喜劇可以說是人生的兩種存在狀態;(3)悲劇和喜劇作為審美形態,其本質只有從人生實踐角度才能獲得更深刻的說明;(4)悲劇和喜劇具有社會性。
37.談談丑與荒誕作為審美形態的特點,以及它們成為特殊審美形態的基本原因。
答:(1)丑的特點:第一,由丑陋引起的情緒感受仍然是一種審美情感。第二,作為丑的審美形態,表現為反常、混亂、給人以惡性的刺激等形式。藝術作品中的丑,更是以丑為美,發人深省,啟迪人生。
(2)荒誕的特點:第一,荒誕是一種對人生存在的無意義狀態的體悟(存在的無根和無能為力狀態)。第二,荒誕的審美意象的象征性(存在的虛妄與現實的荒謬)。第三,荒誕具有怪誕的表現形式(抽象、扭曲等變形手法,盲目無從,不知所措)。
(3)丑成為特殊審美形態的基本原因。
1)一般原因。①在審美這種人生實踐中,人能夠相對全面而自由地占有自己的本質(審美活動本身必然地包含對于美的發現、欣賞、創造與對于丑的揭露、鞭撻和擯棄)。②美在過程上,美不是作為物化形態的結果存在于現實世界中,而是在審美實踐中不斷地形成和發展的,離開了審美活動,離開了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中的任何一方,都無所謂美丑。
2)具體原因。①審美活動、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都具有一定局限性,丑必然與美一起進入到審美實踐中去。②美作為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的對象化和感性顯現,從存在論的角度看,一方面固然是與丑相異或相對的,但在特定意義上,丑也可以顯現為一種人生境界。③勞動作為人生實踐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審美形態形成和發展的非常重要的創造力和推動力。④時至當今,西方哲學、美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有后起的哲學、美學都為丑冠冕堂皇地走進審美領域奠定了思想基礎。⑤藝術作為人類主要的審美實踐方式、主要審美成果以及重要的審美對象,當今已變得面目全非,不僅在藝術創作中包含了大量對于丑的描繪和創造,而且呈現出了以丑代美的趨勢,客觀上為丑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奠定了現實基礎。
(4)荒誕成為特殊審美形態的原因。
1)因為再創和重現荒誕作為一種審美活動方式,是以一種特殊的實踐方式顯示其特殊的存在價值。
2)荒誕成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既然與人通過審美實踐活動來反抗現實社會的荒誕境遇密切相關,那么,實際上,荒誕審美形態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把審美實踐與人生實踐的距離拉近了。當審美實踐與生命實踐在很很大程度上相重疊時,審美的地位就超過了宗教,審美在這種情況下甚至會呈現出取代宗教的趨勢。
3)荒誕之所以成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實際上還有一個深刻的內在原因,就是重現和再創荒誕,從表面上看是反理性的和反傳統的,但實質上仍是是西方理性主義之樹上結出的果實。荒誕作為人的特殊的審美實踐,實際上就是在否定之中建構其審美價值的,也正是通過否定荒誕才作為特殊的審美形態得以確立。
38.簡述羅森克蘭茲對丑這有一審美形態的研究的貢獻。
答:1853 年羅森克蘭的《丑的美學》出版,不僅是第一部專門研究丑的美學著作,而且也標志著丑從此真正成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主要貢獻:(1)把丑明確與美對立且并列起來, 指出“丑不在美的范圍以內”,但其與美一樣同屬美學理論的范圍;(2)丑不僅是作為提高美的襯托物而被接納到藝術中來;(3)提出藝術創作中雖不可美化丑,然而在表現丑時,必須使之服從于美的一般法則;(4)顧及了藝術表現丑的效果,即有可能削弱、消除丑的令人不快之感。
39.簡述審美形態與人的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審美形態與人的語言的關系,審美形態與文化精神的關系。
答:(1)審美形態與人的思維方式之間的關系。審美形態的形成發展中,與人們的思維方式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盡管人類各民族的思維方式有著許多共同的特點,但由于他們在實踐活動方式上的差異,導致了他們的思維活動也有許多不同的特點。因此,對審美形態的理解和認識也會各有不同。中國古代思維方式主要是一種象數思維,這種象數思維沒有從原始思維中完全分離出來,主要特點是天人合一,主客交融,重視體驗、綜合和整體把握,最基本的思維單位是物象與數的結合體,最主要的思維方法是觸類旁通、神與物游。而西方古代的思維方式經歷了由具象向抽象思維轉化過程,逐漸形成以抽象思維為主的特征。其主要表現為主客兩分,重視理性、經驗與邏輯分析,最基本的思維單位是概念,最主要的思維方法是邏輯歸納和演繹。這種思維的差異在審美形態的整體構成上發揮著潛在的作用,西方審美形態在觀念上習慣于分析,形成的審美形態也往往是先一分為二,再尋求對立的統一。如悲劇與喜劇相對,優美和崇高映照等。
(2)審美形態與人的語言的關系。與人類思維密切相關的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對審美形態的形成也有明顯的影響。語言是語義的載體,按照索緒爾的觀點,語言符號的意義分為能指和所指,同樣的事物,語言表述可能會千差萬別。因此,就決定了語言文字在性質、功能、表現形式等各個方面具有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不同程度地也影響到審美形態的差異。漢字屬于表意文字,屬于表意性的象形文字。西方的拼音文字能指和所指完全是隨意的,是理性的產物。漢語也可以稱為抒情語言,西語則長于敘事和論證。漢語具有形象性和審美性,西語則具有抽象性和邏輯思辨性。這樣的特點不僅表現在文學創作中,更深層地潛伏在中西方人的思維深處,并在整個審美實踐和審美形態的演進中發揮著重要影響。
(3)審美形態與文化互為影響,審美形態的邏輯總結和提煉與特定的文化密切相關,審美形態形成后,又表征為具體的文化。就東西方文化來看,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區別和差異,導致審美形態也有所不同。具體體現在宗教和哲學思想的關系方面,而哲學思想則更為重要。就審美形態與宗教的關系而言,西方審美形態的孕育一開始就與宗教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宗教意識以及宗教行為對西方的審美形態的形成與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中國的審美文化則具有世俗化的特征。即使是上帝,也在一定程度上被世俗化了。在與哲學的關系方面,西方的審美形態的形成、發展受到哲學思想變遷的制約和影響,促成了形式主義的審美傳統。與西方哲學發展不同,中國的人生哲學幾乎千年不變,變化的是細節。“中和”在哲學上是一種本體論,同時又是一種審美理想,還是一種最基本的審美形態。
40.舉例說明審美形態的人生實踐性質。
答:審美形態是對人類審美實踐活動中歷史地形成的各種不同特征的審美經驗的歸類和總結。界定審美形態主要是基于人類的審美實踐活動的展開程度,以及對人生境界的體現和展示,界定審美形態的主要邏輯依據是廣泛性、統攝性和歷史性。西方的審美形態有著深厚的人生境界底蘊。古希臘時期的悲劇主要展示了人與自然、人與命運、個人情感與國家利益相沖突的人生境界,《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等悲劇是這方面的代表。西方的崇高這一審美形態的出現,表現了心靈對形式的超越,是對優美這一和諧形式的沖突。西方的丑作為審美形態,表現了西方人的批判精神的張揚。西方以荒誕為審美形態,則體現了西方人在丑面前的無奈。西方這四種大的審美形態的發展階段,經歷了從人與自然的對立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對立的轉變,即從命運悲劇到崇高主要體現了人與自然間的矛盾和斗爭,從丑到荒誕則主要表現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對立,實際上也是人生樣態的寫照,是其人生境界中主客分離對立、主體精神超越客體對象的特征的審美凝聚和顯現。
41.簡述人變成“非人”的含義。
答:(1)是人不再是全面體現人的本質的人,即人失去了自身的類的特征;(2)是人失去了在西方世界中所繼承下來的本質,失去了終極關懷的基礎;(3)荒誕之所以與自由結合為一體,是因為西方在工業社會中建構起來的所謂自由只是哲學意義的消解權威與核心的結果,是一種觀念形態的自由,而非現實的人生的自由。
42.簡談審美經驗理論的發展歷程。
答:審美經驗的問題是審美活動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美學研究中一個重要而特殊的層面。
(1)在古希臘的美學思想中,有關審美經驗的研究并不占重要的地位,因為古希臘哲學的核心是本體論問題,古希臘美學的核心也是美的本質問題。柏拉圖用“迷狂說”來描述和解釋審美活動達到高峰時的經驗狀態,“回憶說”則涉及到了審美經驗的一般規律。
(2)中世紀美學在根本上乃是神學的一個組成部分。奧古斯丁認為,審美經驗的真正內涵便是對于上帝的愛。他揭示了審美經驗的超驗性維度。
(3)隨著西方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西方美學的研究重心也轉向了審美經驗的探討。
(4)現代西方美學是作為對近代美學的反叛而出現的,但在審美經驗問題上卻表現出明顯的連續性,形成了很多流派,總體上可劃分為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兩大類型。科學主義美學的思想基礎是邏輯經驗主義或邏輯實證主義,其基本傾向是試圖通過實證或科學的方法來解釋審美經驗。而人本主義則極力排斥自然科學的實證方法,試圖把美學建立在人文科學或精神科學方法論的基礎上。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叔本華、柏格森和胡塞爾。自然主義美濃、直觀主義美學、解釋學美學等。
(5)當代西方美學仍然把審美經驗問題作為研究的中心課題之一。
(6)總而言之,從古希臘到現當代,審美經驗問題一直是西方美學家所談論的一個重要的問題,它構成美學學科的重要內容。
43.什么是審美經驗的基本性質?
答:①審美經驗:指的是人們在與對象的審美關系當中,構成并評價審美對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們通過審美的愉悅而把握了存在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因而構成了人生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
②審美經驗從根本上說乃是人生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藝術活動本身就是藝術家審美的人生實踐,它是與藝術家探求人生真諦,追求藝術真理的人生實踐相統一的。藝術家的審美經驗具有人生實踐的性質。其次,這種實踐性導致審美經驗具有創造性和生成性。再次,審美經驗不僅是藝術家的人生實踐,隨著藝術作品為人們所接受和欣賞,它必然要和廣大接受者的人生實踐發生緊密的聯系。審美經驗的實踐本質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中國的“比德”和“暢神”說。比德是指人們在藝術創作中總是習慣于把自然物的某些特征人格化,使之比附于人類的某種道德情操。暢神是指自然景觀的審美價值在于可以使欣賞者的情感得到抒發和滿足,使人的精神為之變得舒暢和愉悅。
44.簡述審美經驗的基本特征。
答:審美經驗的主要特征是:直觀性、非功利性和超越性。
直觀性——生動性、具體性和直接性。胡塞爾把直觀區分為個體直觀與本質直觀兩種類型。審美經驗把感性直觀與本質直觀集于一身,從而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統一。
非功利性——是指各種與主體沒有利害關系的現象。首先,從審美對象的角度來看,由于審美經驗具有直觀性的特點,因此只涉及事物的外觀和形式,與事物的實際存在毫無關系,自然也不會與對象發生任何利害關系。第二,從審美主體的角度看,審美經驗的基本功能在于讓人們產生審美的愉悅,從而滿足人們的審美需要,這就要求人們排除各種功利因素的干擾。
超越性——審美經驗的超越性中的“超越”概念包含了“橫向超越”與“縱向超越”兩個方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審美經驗能夠實現從物質世界向精神世界的超越;第二,審美經驗難免實現從現實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第三,審美經驗能夠實現從經驗世界向超驗世界的超越。
45.審美經驗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答:審美經驗的諸構成要素主要有: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感知——包括感覺和知覺。感覺是對于對象的個別屬性的把握。知覺是能夠通過感覺材料的加工和整理而達到對于對象的完整把握。審美感知的特點:情感性、能動選擇性和整體性。
想象——是審美經驗的核心要素。從心理學角度講,想象是一種通過加工和改造記憶中的表象來創造新的思維表象的過程。
情感——是審美經驗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審美情感具有更為顯著的社會性和理性特征。
理解——非概念性和多義性。
46.簡述審美感知相對于一般感知的特點。
答:①它總是與情感活動緊緊交織;②它具有積極的選擇能力;③它總是以完形的方式把握對象,具有整體性特點。
47.審美理解具有什么特點?
答:審美經驗需要理性的參與,以作出具有普遍性的審美判斷和評價。特點:①審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的特點;②審美理解具有多義性的特點。但是,審美對象必然具有自身的規定性,所以理解活動雖然沒有止境,但也不是主觀任意的,而必須始終圍繞對象來進行。
48.審美經驗各構成要素間的關系如何?
答:在整個審美活動的發展過程中,感知處于起點的位置。對其他心理要素來說,感知構成了它們的基礎。首先,想象活動是對于思維表象的加工、改造和組合,因而需要感知活動來提供一定的表象材料。
想象與情感在審美經驗中的相互關系:第一,審美情感是審美想象的原動力;第二,情感不僅是審美想象的動力,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審美的對象和內容;第三,情感活動對審美想象的支配和調節,滲透在藝術形象之中,使其染上明顯的情感色彩。
審美想象與審美理解的關系:它們之間是自由的游戲關系。游戲流動并不受游戲者的支配,而是按照自身的規則來進行。游戲包含著一定的理性內涵。審美經驗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一種想象力的游戲活動。
審美經驗中情感與理智的關系:藝術性與思想性的高度統一。在審美經驗中,情感和理智的關系表現為:理智滲透于情感之中,而情感又受理智的引導。
49.簡述審美經驗是人生實踐的一種重要形式。
答:(1)藝術活動本身就是藝術家審美的人生實踐;(2)這種藝術活動的實踐性導致了審美經驗具有創造性和生成性;(3)藝術作品在被接受過程中,必然要和廣大接受者的人生實踐發生密切的聯系。
50.審美經驗的兩種直觀性是什么?
答:(1)感性直觀性:主體憑借自己的感覺器官直接與對象打交道,對象也以自己的感性外觀呈現給主體,從而在主客體之間建立起一種感性直觀的關系;(2)本質直觀性:因為排除了概念對于理性認識的干擾,所以審美經驗能夠有效地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把握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
51.審美心理結構如何進行自我調節?
答:第一,有目的與無目的的辯證統一。審美是有目的的,但是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任何目的而又合乎目的的情況下進行審美的;第二,反饋調節。為了實現審美目的,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校正和調整,直到滿意為止。
52.審美主體的功能調節和結構調節分別指的是什么?
答:審美主體的自我調節分為有意識與無意識,有意識的調節是功能性的;而調節本身在心理結構中是無意識的,結構決定功能,功能影響結構,審美主體的自我調節就是這種有意識的功能調節和無意識的結構調節的有機統一。
53.想象的先驗層面和經驗層面是怎樣兩個不同的層面?
答:想象的先驗層面和經驗層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先驗想象力打破主體對象之間的渾然一體狀態,形成審美距離;經驗想象力則能在此基礎上,改造原初經驗材料,形成關于審美對象的格式塔。其實,先驗想象力并不是一種獨立的想象力,并且它們并不是兩種不同的想象力,而是同一思維活動的兩個方面。
54.分析在現代社會發展中藝術是如何向非藝術領域滲透的。
答:①當代社會的發展,使越來越多的物質產品除保持其實用價值外,其審美價值也越來越受重視;②藝術慢慢滲入非藝術領域,使許多物質產品同時也具有了藝術品格,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同時因得到升華而富有情趣。
55.簡述審美體驗的起始終結都是感覺。
答:審美經驗從感覺開始,也以感覺告終,但是,這兩種感覺顯然有著本質的差異:①首先,它們的對象不同,前者把握的只是對象的外觀;而后者所把握的是具有一定深度的意義;②其次,它們的區別還在于后者還使得主體呈現出一種新的態度,達到了一種體驗的深度。
56.談談審美經驗的動態過程。
答:審美經驗的動態過程主要表現為三個階段:呈現階段、構成階段和評價階段。
第一階段:呈現階段——感知力。第一階段是借助感知對象感性特征加以把握,也就是使對象在主體的意識中呈現出來。審美感知的最大特點在于它是以審美的態度對待對象的,因而審美態度的確立就成為審美活動開始的主觀標志。審美對象對于身體的呈現是審美經驗第一階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在這種呈現中,通過作為整體的身心來進行原初的審美知覺活動,就成了審美經驗的根本特點。
第二階段:構成階段——想象力。想象活動的最終結果乃是構成了關于審美對象的格式塔。先驗的想象力和經驗的想象力,它們是同一種思維活動的兩個方面。
第三階段:評價階段——理解力。主體從自己的價值標準出發,對于已經構成的審美表象做出具有普遍性的評價和判斷。自然對象之所以具有審美特征,是因為它的形式契合了人類感覺的需要,從而給人帶來了美的愉悅。對于審美對象的深度體驗使審美活動本質上成為一種與對象的精神交流,審美活動中的理解活動也就成了一種特殊的交感思考。
57.解釋:游戲說;集體無意識說;模仿說;形式說;表現說;有意味的形式說;符號說;載道說;娛樂說。
答:第一,從藝術起源的角度定義,主要有游戲說(康德)、集體無意識說(榮格)。
第二,從藝術本質角度定義,主要有模仿說(柏、亞)、表現說(康德、柏格森)、有意味的形式說(克萊夫、貝爾)和符號說(朗格)。
第三,從藝術功能角度定義,主要有載道說(韓、柳)、娛樂說(李漁、亞氏)。
58.簡述難以給藝術下定義的原因。
答:① 被“藝術” 范疇所指稱的對象本身就處在不確定之中,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這增加了定義的困難;②在被劃入“藝術”的現象世界之中隱藏著一個互動變化:現象世界是變動不拘的,我們稱某一類事物為“藝術”,但并沒有在這類事物和其他事物之間劃定一個明確的界限;③“藝術”自身的價值在人類的文化視野也不是確定不變的,“藝術”概念的外延和藝術本身的意義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中,這也增加了給藝術下定義的困難;④對藝術的規定往往會受到人們對藝術的功用判斷的左右,一些功用如游戲、模仿、再現、表現、凈化感情、振奮生命等等總是在某個時代內成為對藝術的規定,而這種規定又影響著“藝術”概念的內涵。
59.藝術與非藝術的根本區別何在? 藝術品與非藝術品有哪些聯系?
答:藝術品與非藝術品主要區別表現在:第一,藝術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這是最基本的必要條件。第二,藝術品是精神產品,而不是物質產品。第三,藝術品主要是意象思維的結晶,而不是抽象思維的成果。
二者的聯系主要有兩點:第一,經過審美加工和創造,并且藝術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轉化成藝術品;第二,藝術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向非藝術品領域滲透,拓寬藝術品的領地,增添藝術的門類和品種,并使人類物質和精神生活富有藝術情趣和審美意味。
60.藝術品的層次結構。
答:藝術品的層次結構主要分為四種:物質實在層、形式符號層、意象世界層和意境超驗層。
第一,物質實在層。指藝術品賴以存在的空中存在的物質實體和媒介。各門藝術所賴以存在的物質材料,各有其相對的穩定性和界限。
第二,形式符號層。是藝術品的直接性的物質存在。色彩、線條、旋律等。面對藝術品時,首先是借助于形式符號層來進入作品的意象世界層,進而形成現實的審美對象,經受審美體驗。形式符號層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直接指示、負載著藝術的意象世界。
第三,意象世界層。屬于核心層次。是指建立在前兩個層次基礎之上的、非現實的、展現人類審美經驗的、能轉化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意象世界只潛在地存在于形式符號層中,而現實地生成于接受者鑒賞時的心理活動中。
第四,意境超驗層。屬于最高境界。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蘊含著的富有形而上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分為廣義和狹義。一是就人生境界而言,一是就藝術品本身的內涵而言。意象超驗層是以意象世界為中介的,意象層是進入意境層的必由之路。
61.什么是意象?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意象是由意與象兩方面組成。“意”指主體在審美時的意向、意圖、意志、意念和意欲,表達的思想情感、人生體驗、審美理想和藝術追求等。“象”則是指由想象創造出來的,能體現主體之意,并能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覺、體驗到非現實的表現。當主體想傳達某種情感或表達某種體驗時,意便出現了;意所借以顯現的,具有直觀性的個別、特殊的具體的感性表象,便是象。
“意”由“象”來負載,“象”由“意”來充實,二者合為一便是“意象”。但者得不是機械的相加或湊合,而是主體與客體、思想與形象、情與景、內與外、質與文等在特定的審美狀態下的碰撞、滲透、交融和化合,是一個動態的心理過程。在意象生成過程中,意向與想象起著巨大的作用。意向是主體在審美中思想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圖的一種曲折融合,它是人類的一種潛在審美需求的表現,與內在生命的動態平衡相聯系,便構成了審美心理的基礎動力,和構建意象的“先入之見”或“基本取向”。想象則是一種運用表象自由把握世界和創造形式的心理能力和機制。在審美活動中,想象以原有的表象為基點,融合思想理解、情感及其他“意”的因素,對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和創造性的重組,從而使“意”與“象”達成和諧的結合。想象與意向結合,在超越一切的無限的自由中,創造性地締造出一個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意象世界。
62.意象有哪些主要類型?
答:主要有四種類型:仿象、興象、喻象和抽象。
第一,仿象。是主體通過模仿對象世界的形態創造出的意象。
第二,興象。是主體以客觀(對象)世界的物象為引導,給接受者提供借以觸發情感、啟動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機,物象使“感興”得以發生聯想得以展開,在此基礎上生成的“象”便是興象。
第三,喻象。是創作主體以“自我”為體,以“世界”為自我的延伸,并根據主體心靈來創造新的世界。
第四,抽象。是創作主體經過自己的頭腦加工,將客體提煉、升華,舍棄具象而代用一些純粹的形式符號來喚起讀者審美情感的一種意象。
63.怎樣理解“藝術品就是要創造意象世界”?
答:意象世界集中體現著藝術品的審美特質。藝術品是為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而存在的,而審美經驗的傳達勢必要借助一種媒介——意象。在意象世界中凝聚著藝術品的全部審美特質,通過意象世界,主體之 “意”從內涵到顯現,藝術品才能現實地成為審美對象;借助意象世界,藝術家與鑒賞者之間審美經驗的交流才得以展開和完成。因此,意象是藝術品具有審美特質的根源,也是藝術品之所以成為藝術品的奧秘所在。在此意義上,我們可以說,藝術品就是要創造意象世界,這是藝術品能否真正成為藝術品的關鍵。
64.藝術作品中的審美意象是如何物態化的?
意象的物態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層次牽引出來,賦予一定的形式符號,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質外觀的形態呈現出來,如用線條、色彩、圖形、文字、語言、節奏、旋律等形式符號來顯現意象,這就是物態化,這是從意象起向藝術的實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態,但還非物質實存。意象的物化則指直接運用物質手段,使意象在物質實在意義上得到凝定,用畫筆、顏料等將已具形式符號的意象固定在畫布上,用舞臺、布景、道具、燈光與演員的表演,將戲劇、舞蹈意象呈現出來,用紙張、鉛字等文字化的文學意象凝定下來。
意象經過物態化和物化,便構成了現實的藝術品,形式符號和物質實存便是意象物態化和物化的直接結果。審美意象是藝術品的靈魂與核心,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一件藝術品就是一個意象世界。
65.藝術意象主要有哪些特征?
答:藝術意象的特征主要有:虛擬性、感性、想象性和情感性。
第一,虛擬性。它是現實性的反面,意象一經物態化和物化進入藝術品中,但成為藝術意象,也就同時進入了非現實的層次。
第二,感性。是指意象可以為主體感官直接把握、感知、體驗和接受的直觀性和具體性,主體不需經過自覺的理性反思,僅憑感覺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
第三,想象性。是審美意象最重要的特征,也是藝術品超越現實,具有虛擬性的內在原因。
第四,情感性。藝術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藝術家創造意象的活動中。藝術意象中總是包含滲透著某種形態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66.什么是意境?
答:意境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獨特范疇。宗白華說,意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貢獻的一方面。”它最早由王昌齡與物境、情境并列提出來的三境之一。意境主要是指運用藝術意象,在主客體交融、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
67.中國古典美學中“意境說”是怎么提出來的?
答:意境主要是指運用藝術意境,在主客體交流、物我兩忘的基礎上,將接受者引向一個超越現實時空、富有形上本體意味的境界中。“意境說”的提出:①“意境”一詞 最早由唐代詩人王昌齡與物境、情境并列提出來的三境之一;②司空圖的《二十四詩品》將意境這一范疇具體化,認為詩的極致在于“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羚羊掛角,無跡可求”;③宋代嚴羽則以佛教的禪境比喻詩的意境,認為兩者完全一致;④清末民初的王國維《人間詞話》將此范疇發展為“境界”。
68.說明意象與意境的關系。
答:(1)聯系:意境與意象是相通的,二者均是主體與物象碰撞時形成的一種心理裝狀態,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間的諧調、渾契。(2)區別:①首先,意象主要是講審美的廣度,意境則主要就審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廣闊;②其次,意境是意象的升華,它是主體心靈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個虛空、靈奇的審美境界;③再次,在中國文化中,意象屬藝術范疇,而意境則指的是心靈時空的存在與運動,其范圍廣闊無涯,與中國人的整個哲學意識相聯系。
69.藝術中審美功能的作用及其意義。
答:藝術的首要功能是審美功能。藝術的審美功能指憑借藝術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誘發力、震撼力來使接受主體在獲得美感的同時獲得審美愉悅,從而提高藝術素養,改善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拓展藝術鑒賞視野,增強藝術的想象力和敏感性。通過對藝術品提供的意象世界的欣賞、玩味,接受主體發現其中豐富多彩的美的形態,激發起內心的情感波瀾,體驗到那種人生情趣和意蘊,有時還可領悟到宇宙、歷史的無限和永恒,從而獲得暢神悅志的精神愉快——審美快感。
70.為什么說審美是藝術最核心的功能?
答:① 藝術的首要功能是審美。意象、意境在本質上是虛擬的、審美的,以意象世界作為核心的藝術品的首要功能只能是審美,同時藝術意象的營構主要也是為了傳達人類的審美經驗;②藝術的多元功能須通過審美功能間接實現。以為藝術的核心是意象世界,藝術的種種非審美因素在作品中不能單獨存在,只能體現在意象體系中,離開了意象,這種種因素就不再是藝術的有機組成部分,藝術的多元化功能正是這些非審美因素在藝術欣賞過程中間接實現的。
71.試述藝術作品的存在方式。
答:第一,藝術首先存在于藝術的意象世界中。在所有的藝術品中提取到藝術品有共通的東西,就是藝術意象。如果一件東西不能提供或不能轉化為意象,那么就不能稱之為藝術品。
第二,藝術只能存在于主體(人)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中。藝術意象是一種精神存在,一種心理活動的過程和成果。一方面,意象與藝術創作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有本質的聯系,另方面,意象又與藝術接受主體的審美心理活動和審美經驗有本質的聯系。接受者并非被動接受意象,而是在感受、體驗的同時加以重建和再創造,開成新的意象世界。創作主體意識中的審美意象,經藝術品的中介,傳遞到接受主體的意識中,經其再創造而獲得生命。
第三,藝術品存在于從藝術創造到藝術品再到藝術接受的動態流程中。藝術品的核心是意象。從藝術存在的方式看,藝術品則是創作主體與接受者之間的中介。作為中介的藝術品,有三個基本特征:他律性、形式符號性和開放性。這三個環節的流程構成了藝術的現實存在,也促成了藝術的社會交流。
72.從藝術存在方式而言,藝術品所具有的三個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① 他律性——即藝術品為接受主體而存在,又同時為創作主體和接受主體所決定和制約;②形式符號性——創作主體的審美經驗和意象創作要傳達給接受主體,需把它外化為特定的形式符號,凝定在一定的藝術品中,接受主體借助于這些符號來接受和創造;③開放性——藝術品作為中介,要向藝術家開放,才能有藝術品的產生,同時向接受者開放,才能使之成為現實的審美對象。
73.怎樣理解藝術存在于藝術創造——藝術品——藝術接受三個環節組成的動態流程中?
答:① 這三個環節的動態流程是一個整體系統,缺一不可;②藝術家的藝術創造過程是第一個也是首要的環節,沒有藝術家的創造就不可能有藝術;③藝術家如果不把意象表達出來,物態化和物化為藝術品,就無法達到交流、傳播的目的;④藝術接受也非常重要,接受者帶有自己的期待視界來欣賞藝術品,并在藝術品提供的意象框架基礎上進行重建與在創造,發展豐富藝術的意象世界。
74.在藝術作品中,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意象的生產意味著藝術家心中的意象得到物態化和物化的表達。
第一,意象的從無到有就是要將主體在醞釀中的隱藏在深層潛意識的意義明晰化,把散漫、不可把握的感覺整合為一個完整的整體。這個整體就是藝術意象的整體。
第二,意象的從無到有,還在于意象的意義內容在“無”的運動中最終獲得外在形式符號,轉變為“有”。
第三,意象的從無到有,沒有物態化與物化的實在形式(藝術品)是不可能實現的。
第四,藝術意象的創造和藝術品的完成,實際上也是一種生產(馬克思把藝術生產看成是精神生產的重要形式)。
75.為什么說藝術創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答:意象是藝術存在的核心,藝術首先存在于意象世界及其流程中。藝術活動的開端以意象的產生為標志。在藝術的流程中,貫穿始終并處于核心地位的是藝術創造階段藝術家意象的生成。所以說藝術創造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
76.天才的藝術家有哪些特征?
答:天才的的是先天的生理心理結構與后天的實踐兩方面合力的結果。天才獨特的藝術創造力主要表現為藝術敏感(感受)、藝術想象力、藝術技巧和靈感等方面。
藝術敏感——是主體接觸客體并受感動、感應是孕育藝術意象的第一步。藝術家一般都具有對生活的不同于常人的感受能力。
藝術想象力——是指藝術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過程中展開想象、聯想、幻想或意象思維的能力的程度。藝術想象力不同于日常的邏輯思維能力。它以藝術的感悟主旨為歸,形成獨特的心理時空和情感邏輯,來追憶、引發、整合心理意象。想象力在生產意象全過程中始終是最重要、最有決定性的藝術創造力。
靈感——是藝術家在意象創造中,由于各種心理機制、功能處于高度協調的自由狀態,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奮、注意集中、情緒激動、想象力空前活躍的一種思維活動的境界。
藝術技巧——藝術操作也是藝術創造才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藝術意象的生產過程中,藝術操作一方面是意象生產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另方面又賦予意象以最終的形式符號,將意象孕育的成果物態化和物化為現實的可傳達的藝術品。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藝術操作就是藝術技能與技巧的運用與發揮。
77.藝術敏感的含義及其特征是什么?
答:藝術敏感主要是指主體感受生活、欣賞藝術、體驗和孕育意象的敏銳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這種感受體驗的細致、快捷、豐富和深刻。
特征:可以歸納為朦朧性、突發性和能動性。它是朦朧的意象的雛形,還未形成完整的意象;它是突發的,似乎從天而降,所以難以把握;它不只是主體對客體的被動感受能力,更是主體對客體的賦予能力,藝術家憑借先在的文化心理結構能動地感受對象。
78.說明想象力在意象生成中的作用。
答:①在想象中,由藝術敏感所激發的藝術意象逐漸得以發展、鮮明和形成;②藝術想象力不僅僅是喚醒和引發豐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將其融會和整合;③想象力在生產意象全過程中始終是最重要、最有決定性的藝術創造力。
79.簡述藝術技巧的審美價值。
答:① 藝術技巧是通向藝術本體的路,藝術家在技巧的操作中體驗美、創造美,在此意義上藝術技巧本身就是藝術,就是美。這種美體現在道與技的得心應手的和諧中,體現在主體與藝術合一的狀態中;②藝術技巧的操作在質料上留下的痕跡就是藝術的形式,藝術技巧所展示的美就凝聚于形式的符號中。藝術欣賞者可以通過藝術形式 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技巧的美,因此藝術技巧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
80.什么是靈感?
答:藝術家有時會突然從生活中獲得一種啟示,頓時便產生了創作沖動和諸般感受,有時會在意象孕育中苦苦思索,突然似有所感,茅塞頓開,豁然開朗。這就是藝術創造中的靈感現象。所謂靈感,就是藝術家在意象創造中,由于各種心理機制、功能處于高度協調的自由狀態,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奮、注意集中、情緒激動、想象力空前活躍的一種思維活動的境界。這種“突然”出現的靈感往往像火花一樣給藝術家照亮了另一個藝術的世界。所以,西方文論中有時會把閃現靈感的心靈稱作“燈”。
81.談談對藝術技巧作用的看法。
答:藝術操作也是藝術創造才能的一個重要方面。在藝術意象的生產過程中,藝術操作一方面是意象生產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因素,另方面又賦予意象以最終的形式符號,將意象孕育的成果物態化和物化為現實的可傳達的藝術品。表面看來,藝術操作純然是一種外在的技藝,實際不然。在藝術家準備表達、操作時,心中意象并不一定已非常清晰、完善,正是靠著表達和操作運動,藝術意象才逐漸鮮明、完整并得以最后定型、完成。藝術操作既然是意象創造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深化,我們就應當重視藝術操作中的技能和技巧。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藝術操作就是藝術技能與技巧的運用與發揮。操作技能與技巧是藝術創作中不可逾越的環節。然而,如果離開藝術意象的創作過程整體,孤立地追求操作技能與技巧,就會淪為匠藝。比如有些廣告畫,就技能和技巧角度是符合“畫”的要求的,然而其中缺乏藝術不可少的靈動與生氣,所以算不上真正的藝術。
82.藝術分類的主要原則。
答:藝術類型的劃分標準盡管千差萬別,但仍有內在的規律可循。從總體上來看,美學家們在劃分藝術類型的時候,大致依據三種標準:第一種標準是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系,亞氏等的分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第二種標準是藝術作品與欣賞者之間的關系,萊辛把藝術分為視覺藝術和聽覺藝術就是此類。第三種標準則是藝術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有些美學家把藝術劃分為靜態藝術與動態藝術、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依據的就是這一標準。
83.各門藝術的審美特征。
答: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
空間藝術——建筑、雕塑、繪畫。
時間藝術——音樂、戲劇。
建筑——主要是材料、形式結構與周圍環境。
雕塑——是一種較為純粹的藝術。首先是物質材料,有著更嚴格的要求。其次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再次,作為一種空間藝術,雕塑仍然要受到這類藝術一般特征的影響,它只能選取最有代表性的一個瞬間加以表現。
繪畫——是在平面內營造空間的藝術,以人的視覺為基礎,捕捉對象的影像并將之展現在平面中。視覺效果是繪畫追求的最基本的審美效果。在空間藝術的各種形態中,繪畫最具有主觀性和精神性,從而能夠突破空間形態的局限。繪畫在某種意義上成了空間藝術與時間藝術之間的一種過渡形式。
音樂——在各種藝術形式中,音樂對物質材料的依賴程度是最輕的,它與情感活動聯系的最為緊密,也最具有動態色彩的藝術。音樂是最為純粹的時間藝術。第一,音樂所依賴的媒介就是聲音,聲音自身的質量決定著音樂的美感。第二,各種聲音按一定的節奏、旋律、和聲等規范組合起來,就能塑造出一定的音樂形象,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第三,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必須以表演者的演奏為中介。第四,音樂是完全動態的藝術。
戲劇——它綜合了建筑、雕塑與繪畫等空間藝術的基本特點。戲劇藝術的根本特點仍然是它的時間性。戲劇的表現方式:第一,它是媒介自身的審美作用,各種藝術的媒介和材料都可合理地運用其中。第二,戲劇既然表現表現的是一個動態的事件,其結構自然也就具有相應的特點。第三,戲劇藝術可與其他藝術綜合起來,構成新的藝術形態。
84簡述建筑藝術的審美特征。
答:①建筑材料的審美性質;②建筑的形式結構;③建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對其藝術上的價值有著直接的影響。
85.簡述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
答:①雕塑對物質材料的選擇有嚴格的要求;②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統一;③作為一種空間藝術,雕塑仍然要受到這類藝術一般特征的影響,無法動態展示一個完整事件。
86.簡述繪畫藝術的審美特征。
答:①欣賞繪畫的內在意蘊;②掌握繪畫的基本語言的審美性質;③畫面的內在韻律,也就是動感的捕捉是繪畫美的靈魂。
87.簡述音樂藝術的審美特征。
答:① 音樂所依賴的媒介就是聲音,聲音自身的質量決定著音樂的美感,同時,聲音間的組合關系,各種音色的組合關系也決定著音樂的美;②各種聲音按照一定的節奏、旋律、和聲等規范組合起來,能夠塑造出一定的音樂形象,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③對音樂作品的欣賞必須以表演者的演奏為中介;④音樂是完全動態的藝術。
88.簡述戲劇藝術的審美特征。
答:①首先是媒介自身的審美作用;②表現的是一個動態的事件,其結構自然也就具有相應的特點,要求完整與統一。
89.論述藝術接受的主體性。
答:① 藝術意象的再創造是審美對象在被接受過程中的現實生成,是接受者調動主體性因素進行的意象創造;②藝術接受的主體性,源于接受者不同的“期待視界”,即與接受者的接受眼光和特定審美文化心理結構有關;③藝術品形式的結構,是一個特殊的結構,其中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點,給接受主體的參與以自由;④不但文學作品,一切藝術品都只提供較模糊、概括的總體框架,需要接受者主體性的參與。
90.簡述藝術分類的主要原則。
答:①從藝術與現實的關系分,把藝術分為主觀的與客觀的、再現的與表現的;②從藝術與欣賞者的關系分,把藝術分為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③從作品自身的存在方式分,把藝術分為動態藝術與靜態藝術、時間藝術與空間藝術。
91.在藝術作品的接受過程中,欣賞者是如何實現意象的重建的?
答:① 藝術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藝術接受中的意象是要靠再生、重建的,因為藝術家心中的意象不能直接為接受者感知,藝術作品本身也并非直接的藝術 意象,只是藝術意象的符號化和物態化;③接受者意象的生成的契機來源于藝術品,接受者在解讀形式符號過程中,根據符號的暗示而由自身的主體意識重建意象。
92.簡述藝術接受的核心、本質與過程。
答:①藝術接受的核心是意象的生成,即重建;②藝術接受,本質上仍是一個意象生成的過程。接受者所欣賞的仍然是藝術意象,通過意象欣賞,接受者才能獲得審美愉悅和藝術體味;③藝術接受的過程是對藝術品的符號形式靠自身主體意識的讀解過程。
93.談談對藝術品鑒賞過程的理解。(論述藝術品鑒賞過程的三個階段及特征。)
答:藝術品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藝術品的接受是個階段性的過程。它由觀、品、悟三個層次組成。
觀——指接受者透過藝術的形式符號在直觀層次上初步感受和重建意象。
品——凝神專注,用志專一,靜心體味,積極參與。品就是意象重建過程。古代藝術理論家認為,要品評藝術作品,除必須具備豐富的藝術鑒賞經驗外,還需“知人論世”。
悟——是主體對藝術品的意象品鑒漸入佳境,終于升華為對意境的感悟。悟是主體的靈感的活躍,意象的鮮明,升華為高度自由的境界。由于接受主體完全進入意象世界,于是形式符號被克服了。主體直接與藝術意象合而為一,“得意而忘象,得象而忘言”。悟是藝術接受的最高階段和理想境界。
94.概述中國美育思想的基本歷史線索。
答:中國古代的美育思想:①上古時期的美育思想是以樂感化。孔子把樂視為安邦治國的重要措施,美育的目的是通過樂化達到天人和諧;②朱熹認為美育實現目標的過程,是 “消融渣滓”的過程,以此實現天人和人際間的和諧,提升人格,完善人生;③李漁指出戲曲的情節、文詞都應有益于道德教化,三美俱擅……
中國現代的美育思想:①蔡元培率先引入“美學”一詞,他強調了美育的目的在于陶養感情,倡導“以美育代宗教”;②梁啟超是中國近代美育思想的另一位先驅者,他認為美育是一種“趣味教育”,有著獨立存在的價值;③王國維則把西方的美育理論較為全面地介紹到中國來,將美育與德、智、體三育并稱“四育”。
95.簡述西方主要美學家的美育觀。
答:① 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重視美育問題,真正明確談到審美教育的是柏拉圖,他認識藝術特別是音樂對人的教育作用;②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有一種凈化或陶冶作用,這就是審美教育作用;③羅馬的賀拉斯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樂”的原則,強調美育與道德教育的統一;④席勒發表《美育書簡》,第一次明確提出“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的闡述,是第一部系統的美育著作;⑤馬克思從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終極目的確立美育的基本任務,認為“藝術對象 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
96.結合中西方美育思想說明美育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答:美育內涵:審美教育是以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作為具體的媒介手段,通過審美活動展示審美對象豐富的價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育的情感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和優化人的心理結構,鑄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美育的特點:訴諸感性、潛移默化、能動性。
訴諸感性——審美對象的基本特點首先在于,審美對象以其感性特征,通過豐富的形象,以情感為中介,悅耳悅目,并打動人的心靈,從而激發共鳴,達到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豐富人的心靈的目的。美育以感性的方式,來陶冶人的精神,轉移人的氣質。在藝術作品中,感性形象是情感的載體。美育的過程就是使人的感情得到表現和升華的過程,而藝術作品正是通過感性意象表現作者的情感的。訴諸感必的美育意味著人的感受能力的豐富,用直觀、個性的形式來把握審美對象,從而折射出某些價值觀,蘊含著對人生和人性的感悟和體會。
潛移默化——美育主要是“化育”。中國儒道禪三家均采用此方式。美育的終極目的是要培養自由發展的人,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善的生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的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
能動性——第一,在美育過程中,主體不僅為外物和藝術所感動,同時也在這種感動中發揮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這決定了美育的方式多種多樣,適應著審美主體的多種需要。第二,主體在美育中的能動性還表現在主體在審美活動中能有自覺的追求。第三,審美是人與物的自由關系中形成的,主體在參與審美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自己的能動性。
97.審美教育與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的主要區別。
答:人 格教育、情感教育、藝術教育是美育內涵的三種主要觀點,即認為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藝術教育。而實際上美育與其有明顯的區別:①首先, 人格教育主要還是一種道德教育,它與美育相關,但不能等同。把美育看成是人格教育也只是指出了美育的間接效應和終極指向,而未能揭示出美育獨有的價值內涵;②其次,把美育界定為情感教育也只是把握了美育的中介形式及其直接效應,卻未能揭示出美育獨有的價值目標;③再次,審美教育和藝術教育雖然都離不開藝術,但它們的目的和方法卻不同。美育是藝術教育的規定只是揭示了美育的主要形式,但它看不到除藝術外,還有很多自然審美現象和社會審美現象可以充當審美教 育的教材和媒介。藝術教育要培養藝術人才,而美感教育則是要達到全面培養人的目的。
98.簡析歷史上對美育的內涵的幾種主要看法。
答:對于美育的內涵,歷史上無數美學家和教育家都試圖從各自的角度做出界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美育是人格教育、美育是情感教育、美育是藝術教育。①認為美育是人格教育,事實上是把美和善混為一談;②認為美育是情感教育,體現了近代二元分立的思維特點,美學的獨立情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③把美育等同于藝術教育也是對美育內涵的一種誤解。④而現在,人們認為美育是以藝術和各種美的形態作為具體的媒介手段,通過審美活動展示審美對象豐富的價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從而潛移默化地塑造和優化人的心理結構、鑄造完美人生、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99.美育功能是什么?
答:主要有兩點:怡情養性、化性起偽。中國古人認為,美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化育”,而不是一種強制性的“教育”,是通過怡情養性的途徑,使主體在感化中,經過審美,深入“人心”,從而陶冶主體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
怡情養性——美育是通過對人的精神領域進行調節,達到心理平衡、人格的完善,美育的方式是建立在自覺自愿、潛移默化的基礎上的。人的精神領域分成知、情、意三個方面,美育也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審美對人的感化往往使人親和,充滿愛心。美育體現著以道制欲的原則。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認為美育可以糾正人的兩個極端,即精野的極端和懈怠的極端,以道制欲有著相似之處。
化性起偽——《樂記》把天地的陰陽化生視為宇宙間最大的樂。由此推及到音樂對人的感化,這種以情動人的音樂便是美育。從心理上講,美育乃是養性的一種方式。養性是讓人的感性生命順其自然地得到發展,美育正是通過感性的方式對人的本性進行維護和滋養。荀子以“化性起偽”來解釋人性和文化的生成,從中也體現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來就有的自然本質及其功能:“偽”是在自然本質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精神形態和能力,使人有崇高的精神境界。經過長期的積累和練習,使得人的本惡的獸性變成了人性。
100.美育與德育的區別是什么?
答:① 德育是以錘煉人的道德品質、培養人的求善意志為指歸;而美育通過對人內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調動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諧運動,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對人的塑造,以不斷提升人的境界;②美育是建立在自覺自愿、潛移默化的基礎上的,而德育帶有強制性;③美育是由內而外,從人的情感的角度去打動人;而德育是從外在形態,對人們進行道德規范,通過理智的約束,是一種制止的方法。
101.怎樣理解審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審美的人?
答:①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較高層次的一種,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②美育根本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具體說來,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夠獲得解放與自由,把人從自然物質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
因此,審美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要造就審美的人。所謂審美的人,就是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善的心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
102.簡述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之間的關系。
答:① 聯系:審美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同屬于教育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它們既各自獨立,又相互滲透,是一種相互推動的辨證關系;②區別:智育是以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培養人的求真能力為目的;德育是以錘煉人的道德品質,培養人的求善意志為指歸;體育是以強化人的體能,培養人的健壯體魄為宗旨;而美育是通過對人內在情感的直接感染,調動起人的各種心理能力并使之和諧運動,從而潛移默化地實現對人的塑造,以不斷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103.簡述審美與人生境界的關系(審美教育對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答:① 境界是心靈的一種存在狀態,人們在心靈上有不同樣式的生存狀態,在社會實踐中生成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②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比較高層次的一種,是一種特殊的、自由的人生境界。通過審美,使主體的精神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得到重組和塑造,他將以新的姿態重新返回現實并改造現實。
因此,審美根本上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的教育。審美教育使人生境界提升到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美正是這種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顯現。
104.為什么說美育是一種化育?
答:中國古人認為,美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化育”,是通過怡情養性的途徑,使主體在感化中,經過審美,深入“人心”,從而陶冶主體的精神世界,完善自我的人格。雖有儒、道、禪之別,但其美育思想在這一點卻是一致的。①孔子以“六藝”教學生,其中“樂”就是專門的美育課程。樂的美育方式是感化,即在個體的感性欲求得到滿足的同時符合于社會文化心理。樂化的目的是和諧,以此進入一種順應自然、與天地同體的和諧境界;②道家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達到更高層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至和”,靜心虛靜,達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藝術的創造和欣賞過程就是主體滌蕩心靈,完善自我,合天地之道,達人際之和的過程。由技入道的庖丁解牛,本身就是一種審美觀照和享受;③禪宗更注重于自身的修養,注重個體的自我領悟,從美育的角度說便是“自己感化自己”,從而使自己躍身大化,與宇宙融為一體,顯示出一種異常恬淡、寧靜的心境,在不動聲色中陶冶了人生,在審美中成就了人生。在具體方式上,禪宗注重漸修頓悟,就是始終不脫離感性,而又從具體感性中獲得人格的飛躍。這種飛躍,這種個性解放,是浸泡在感性中不知不覺、潛移默化的結果。
中國的儒、道、禪在美育思想上都采用了“化育”的方式。可見,美育對人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凈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通過不斷地熏陶和浸染,會 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影響,發生著微小的變化,漸漸形成一種心理結構,持久地影響著精神生活。美育正是以這種感性的方式,來陶冶人的精神,轉移人的氣質。
105.怎樣理解審美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造就審美的人?
答:美育是要使人精神上能夠獲得解放和自由,把人從自然物質世界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上升到精神的理想境界,進入一種順任自然、與天地同體的和諧境界。康德和席勒都認為,美育可以擔當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橋梁,使人成為在感性和理性方面和諧發展的“完全的人”。
美育的目的,還在于培養人、發展人,使人成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
美育著重于使人們審美感受的能力得到訓練,鑒賞水平得到提高和創造力得到培養,最終使人的個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發展。
美育的最高目的就是要造就一種審美的人。所謂審美的人,就是具備敏銳的審美能力、良好的審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態度、完善的心理結構,豐富的個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熾熱的理想追求的人。審美教育的這一根本目的,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又可轉化為兩方面的內容:即美的形式的教育與審美理想的教育,前者是審美能力的培養是審美教育的基礎,后者則要求把審美的自由人生境界轉化為受教者自覺的價值追求,體現著美育的根本主旨。
106.怎樣理解審美教育對于人生境界的提升作用?
答:審美活動是人生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極其豐富復雜的人生實踐中必然會與世界形成各種各樣的關系,并在心靈上必然會達到不同樣式的生存狀態,生成不同層次的人生境界。審美境界是人生境界中層次比較高的一種,它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說審美境界是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
審美活動活動不同于其他人類活動的獨特意義在于,它不僅為人構筑起一個意味雋永的精神家園,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由此而深刻體悟到做人的價值、尊嚴和崇高的使命,從而在人的心里鼓起追尋理想的激情。通過審美,主體的生命得到了陶冶和洗禮,提升和拓展。通過審美,在使主體的精神得到升華的同時也得到重組和塑造,他將以新的姿態重新返回現實并改造現實。
因此可認為美育從根本上講就是一種特殊的人生境界教育。審美境界是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而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美正是這種自由人生境界的感性顯現。美育將人生境界提升到了一種自由境界的高度。
107.簡述席勒的美育觀(席勒對于美育理論的貢獻)。
答:1795年,席勒發表《美育書簡》,美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在人類文化史上出現了。在書中,席勒第一次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概念,并對美育的性質、特征和社會作用作了系統的闡述,這是第一部系統的美育著作。席勒認為,審美教育是實現人的自由的唯一途徑,審美活動是自由的,“通過自由去給予自由,這就是審美王國的基本法律”。他還認為“我們為了在經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審美教育的途徑。因為正是通過美,人們才可以達到自由。”
席勒的美育理論在西方美育思想史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哲學的高度解釋審美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形式的獨特目的,并把審美教育的目的與審美活動的性質內在在統一了起來。他說:“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可諧。”
第二,明確揭示了審美教育的價值是完滿人生。
第三,回答了完滿人性的方式——人性統一的根據就在于自身。“我們可以說,就其天賦和素質而言,在每一個個體的人的身上都具有純粹理想人的成分,在各種變化中與這種不變的統一體保持和諧,這是它生命的偉大使命。”審美教育的任務就在于要不斷拓展人身上的這種“純粹理想人的成分”。
108.舉例說明藝術中技巧的審美價值。
第一,藝術技巧是一項孕育的繼續和完成;
第二,藝術技巧的運用與發揮是藝術操作的過程;
第三,藝術操作技能與技巧是藝術中不可逾越的環節;
第四,藝術一項的創作過程不能鼓勵地追求操作技能與技巧,否則就會淪為藝匠。
三、單項題要點
1.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區分了美的事物與美本身的是(柏拉圖)
2.黑格爾認為美學是研究(藝術)的。
3.維特根斯坦是(分析哲學)的代表人物。
4.中國當代著名美學家李澤厚認為,美學是以(美感經驗)為中心研究美和藝術的學科。
5.曾對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以及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從戀母情結的角度進行解釋的是(弗洛伊德)
6.在心理學領域,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的觀點的是(榮格)
7.中國當代著名美學家蔣孔陽主張美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現實之間的審美關系)
8.審美活動最高級、最典型的形式是(藝術美)
9.認為審美對象和藝術品是分開的,審美對象是欣賞者與藝術品相互作用的結果的是(英伽登)
10.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在《美與物理學》中提到的是(科技美)
11.人類的知識大體可以分為三類,其中不包括(哲學學科)
12.美學的性質是(一門關于審美現象的綜合型的人文學科)
13.美學研究的真正對象是(審美活動)
14.美學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學方法)
15.于1750年創立了美學的是(鮑姆加登)
16.美學演變的三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是(審美意識)
17.悲劇意識屬于(高級審美意識)
18.柏拉圖認為,真正的美是(理念)
19.蔣孔陽認為,美學從哲學與文藝理論中獨立出來是在(文藝復習之后)
20.鮑姆加登被稱為(美學之父)
21.鮑姆加登將美學規定為研究(低級的感性認識)的學科
22.中國當代美學的哲學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
23.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
24.從絕對理念出發,認為審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質”的是(黑格爾)
25.通向審美的根本途徑是(自由)
26.被馬克思稱為“自由人的聯合體”的是(共產主義社會)
27.在現代社會,人被異化,成為了馬爾庫塞說的(單面人)
28.人生境界的提高,關鍵是(覺解)
29.人生境界的特點是它的(個體內在性和生成性)
30.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境界是分層次的,其中最高的是(天地境界)
31.宗白華認為在人生境界中主于美的是(藝術境界)
32.伽達默爾認為,如果某個東西不僅被經歷過,而且它的經歷存在還獲得一種自身具有繼續存在意義的特征,那么這東西就屬于(體驗)
33.審美關系是人和世界之間的(自由)關系。審美經驗是一種(感性體驗)。
34.審美關系和審美活動的關系是(一個硬幣的兩面,不可分割)
35.審美活動相對于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在邏輯上是(在前的)
36.下列審美形態屬于中國的是(氣韻)
37.藝術活動的全過程不包括(藝術欣賞)
38.通過有意識的審美活動,增強人的審美能力,這是(狹義的美育)。不論廣義的美育,還是狹義的美育,都是通過(審美活動)才能實現。美學中貫穿始終的理論基石是(審美活動)
四、多項題要點
1.主張美學應研究人自身的審美經驗的是(維特根斯坦,杜威,李澤厚)
2.主張美學應研究人自身的審美心理的是(費希納,弗洛伊德,榮格,布洛)
3.美學學科的研究對象包括(藝術美,自然美,科技美,日常生活中的審美)
4.美學的研究方法可以包括(哲學,心理學,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
5.美學學科發展的三個階段包括(審美意識,美學思想,美學學科)
6.下列作品蘊含有高級審美意識的是(《牡丹亭》,《紅樓夢》,《俄狄浦斯王》,貝多芬的交響曲)
7.中西悲劇意識的差別有(西方悲劇意識與宗教意識有關,中國的則沒有直接聯系;悲劇結局不同,西方殘缺,中國大團圓)
8.美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標志是(專門的系統的美學著作問世,形成了獨立的區別于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
9.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是(在繼承德國古典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具有生成性;認為物質生產勞動決定其他一切實踐)
10.馬克思對存在的認識,包括三個階段,即(自我意識,人自身,現實的人)
11.自由表現為三種基本形態,即(人與自然關系中的自由;人與社會關系中的自由;人與他人及自我關系中的自由)
12.人生境界的特點在于它的(個體內在性,生成性)
13.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的四種境界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
14.宗白華認為人生的六種境界中有(A.功利境界B.倫理境界C.政治境界D.學術境界E.宗教境界)
15.審美境界的特點是(從心境上看,超越功利,達到相對自由的狀態;從接收效果上看,是有限與無限的統一)
16.審美關系是人與世界之間的自由關系,自由表現在(審美主體關注對象的意義形象,并展開聯想和想象;超功利性;審美是人與世界的精神情感交流)
17.下列屬于西方的審美形態的是(崇高,喜劇和悲劇,丑和荒誕)
18.審美活動的獨特性在于(以感性方式打動人心;提升人,使人本質力量得到揭示)

掃碼登錄
掃碼關注“福建自考網”微信公眾號
即可查看余下內容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福建自考00422中國古代作家作品專題研究知識點押題資料
最近更新
- 福建自考00821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知識... 06-25
- 福建自考00815西方文論選讀知識點押題資料 06-25
- 福建自考00813外國作家作品專題研究... 06-25
- 福建自考00812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專... 06-25
- 福建自考00541語言學概論知識點押題資料 06-25
- 福建自考00540外國文學史知識點押題資料 06-25
- 福建自考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知識... 06-25
- 福建自考00538中國古代文學史一知識... 06-25
- 福建自考00537中國現代文學史知識點... 06-25
福建自考
- 三明自考命題范圍是怎樣規定的? 04-24
- 莆田自學考試考生應達到什么條件才能... 04-16
- 泉州自學考試文憑是否得到國家承認? 04-15
- 2025年上半年廈門自考考生在考試答卷... 04-11
- 福州自考有應試技巧嗎? 04-10
- 2025年上半年寧德自考考試時間? 04-09
- 龍巖自學考試考前三天如何調整好考試... 04-02
- 南平自學考試有應試技巧嗎? 03-25
- 漳州自學考試畢業生可否參加研究生入... 03-18
掃碼小程序選擇報考專業

進入在線做題學習
查看了解自考專業
查詢最新政策公告
進入歷年真題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