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閉
-
+86 137 1802 4408
-
見證昆侖股份的成長與發展
迎接智慧展覽新時代
昆侖股份 | 用人臉識別開啟智慧展覽新時代
日期:2019-11-09
2018年,關于人臉識別的新聞層出不窮。
春運期間,各大火車站采用人臉識別系統刷臉驗票火爆朋友圈;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發布會現場,新聞記者刷臉驗證入場……悄然間,人臉識別已走進我們的世界。其實,近幾年,人臉識別已在積聚“洪荒之力”,并應用在多個場景,當然會展業也不例外。
何為人臉識別?
魔鏡:讓我看看你的臉,讓我讀出你的心
提人臉識別,不能不提到人工智能。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t,簡稱AI)是讓計算機擁有分析、感知等能力,可以模擬人類那樣思考并做出反應。目前人工智能的研究包括機器人、語言識別、圖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和專家系統等。其中,人臉識別是圖像識別的一個部分,在技術日益成熟、應用場景需求和利好政策導向三個方面作用下,目前成為在人工智能學科發展最為迅速一個分支,成為最接地氣、應用范圍最廣的“黑科技”。
人臉識別在應用上是對被識別人員的身份核實,一般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基于泛化的人臉識別,這種識別主要用于常規性的安防和業務需要,如過濾間諜、恐怖分子,識別用戶身份,提供個性化服務;另一個層次是人臉驗證,杜絕替考,保障金融安全。而會展業在人臉識別方面,雖然大部分業務范圍屬于第一個層次,但又因會展的業務特性和對數據的深層挖掘而給人臉識別的應用加大了業務難度。
人臉識別在展覽會行業的技術落地意義重大,一方面,實現了人證合一,杜絕了黃牛,在安全領域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對于主辦方進行精準的數據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準確數據源,完善了展會大數據體系,為智慧展覽的升級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記者曾參加在青島舉行的“第十四屆中國會展經濟合作論壇CEFCO 2018”,體驗了北京昆侖億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昆侖股份)為此次論壇所提供的人臉識別服務。為更好的展現目前人臉識別的應用場景,本刊采訪了昆侖股份董事長張鋼、CEO馮向軍、百度人臉識別產品經理、昆侖股份技術總監及其他人臉識別領域的從業者。
初心:科技創新 智慧展覽
當致力于打造智慧會展并創業十八年的清華技術男遇上擁有會展業十多年主展經驗的資深人士時,這一組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事實上,這一組合打破了會展和技術產品之間的跨界壁壘,張鋼和馮向軍一起以“會展+技術”雙效疊加的思維模式探悉行業發展需求,并帶領技術團隊踐行會展產品的發展。
根據張鋼介紹,目前昆侖股份年發展速度超過50%,所研發的諸多儲備技術都逐步推向市場,人力資源結構按照新三板的要求,建立了現代法人治理機制;引進清華控股和藍色光標以后,請來了CEO馮向軍提升了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國際化。“新股東給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開始完全按照上市公司的標準治理公司,科技服務展覽是我們公司的愿景和初心”。公司參股了VR、藍牙、超聲定位等諸多在本行業最先進的公司,他們都是在技術領域有深厚積淀的基礎技術開發公司,進行了長期的基礎技術研究。例如,參股的超聲定位企業第一輪融資估值已經超過了2億人民幣,他們在技術方面的開發投入是巨大的,這種技術開發具有泛行業性(在游樂園、養老、軌道交通都有出色的應用),研發的室內超聲定位技術在會展行業的應用是和昆侖股份獨家合作的,這種強強聯合的方式才能把最先進的技術應用在展覽行業,而不是那些過時的技術,或者不了解技術本質的東施效顰。
在2018年初,昆侖股份進一步深化了百度AI人工智能平臺對人臉識別會展場景應用的合作,也將在不遠的未來推出的新一代產品。
昆侖股份作為百度AI生態伙伴(燎原計劃),增強了其互聯網基因。百度相關業務負責人表示,人臉識別作為一項基礎技術能力,在與行業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各種產品,主要集中在安防、地產、金融、零售、會展等行業。以金融行業為例,百度有提供人臉核實(人證合一)的解決方案,在需要進行身份驗證的場景,比如消費信貸、保險理賠等場景,讓用戶上傳自己的身份證照片和一張自拍照,人臉識別服務就能判斷出該用戶與所上傳的身份證是否為同一人,傳統方式需要人工審核,周期較長,而用上人臉識別服務后,審核效率提升很多而且節省了人力成本。
通過在與昆侖股份等會展服務商的溝通合作中的探索,百度相關業務負責人發現,會前的入場和會中的人流分析、安防預警一直是會展服務商們希望攻克的難關。因此百度希望能夠通過刷臉簽到入場來提高入場效率和防作弊能力,通過人臉分析提升會展服務商進行參會人員分析、管控的能力。
融合:1+1>2所碰撞出的火花
當談到技術與展覽融合所需要的思維時,張鋼說到,技術是為展覽服務的,技術和展覽的融合最根本的是對技術和展覽本身的思考都要是最深刻的;第一,只有深刻了解展覽的本質,在諸多展覽的表象上提煉出展覽核心的信息交流和交易價值,才能利用技術革新展覽會,第二,在運用技術工具時,更需要對技術本身的深入了解,掌握技術的適用范圍和可能產生的風險,才能更好地為展覽服務。
展覽的移動聯網和物聯網的需求千差萬別,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開發各式各樣的產品,目前,各家展覽主辦商的展覽APP已經進行了很多角度的嘗試,昆侖股份也已經開發了近十個版本,從一開始的電子會刊、到大而全的網上展覽的復制,我們都嘗試過,最終我們的版本統一到現在的類似于微信的i展通。
2017年底在深圳高交會上,昆侖股份人臉識別閘機系統第一次出現在展覽會。昆侖股份技術總監也介紹了具體的工作流程。“昆侖股份的人臉識別系統集成在我們的預登記系統和數據處理中心。通過在展前配合主辦方開放預登記,采集觀眾和展商的照片,獲取了相關人員的真實信息,確保人證合一,信息準確,標簽清晰。為了實現人臉識別的應用,一般在展前我們要配合主辦方的預登記流程,提前進行配置和調試,確保系統穩定性,同時我們要考察展覽場館的現場網絡基礎設施,門禁方案,安防要求以及往屆觀眾流量的數據,包括總人流量,高峰時期人流量等信息,確定現場的網絡支持方案,并發控制方案,以及備用通道的應急方案等。同時,根據實際情況,準備線上和離線兩套機制,確保在現場過程中,適應各種人流情況,確保識別準確,通過迅速。” 現在,在保障精度的同時,人臉閘機識別速度基本是2-3秒就可以識別并開閘。同時根據不同展會的特征,對人臉識別的通道設置和導流方面也有充分的預案,來適應不同時段,不同類型展會的需求。
回望:見證理論成現實
人臉識別技術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出現在科技新聞中,在《疑犯追蹤》、《24小時》、《黑鏡》等影視劇中,腦洞大開的編劇起到了普及概念的作用。據張鋼介紹,自從iphone使用刷臉以后,人臉識別市場被真正的激活了。“我們的人臉識別系統是根據會展行業特殊場景需求的一個應用,針對短期大人流、光線變化強烈、網絡環境不穩定,實時性要求很強這些展覽的特點定制開發的,這個系統很適于在開展時人臉采集和客戶甄別的場景使用,可以處理百萬級的人臉庫,擁有毫秒級的響應速度,同時我們又充分的考慮了系統的安全性和隱私的問題,在信息交換的時候完全等同于客戶線下的信息交互授權過程,保證了客戶信息交流的安全和舒適性。”
而當馮向軍談到首次接觸人臉識別時,他表示,第一次接觸人臉識別技術,是在他正式加入昆侖股份不久,在昆侖研發團隊的內部研發過程中,他既是最早的測試體驗用戶代表,也是公司的管理決策者。“可以說我有幸目睹了開發工程師團隊在這背后所付出的非凡努力和對苛求完美效果的認真執著;作為用戶體驗的代表,我曾經一遍遍地從客戶視角學習了解;眼鏡、發型、美顏是否都可以順利識別;作為公司的決策者,數據的交換、調取的速度、識別的精準度這些數字不斷在我腦海中一次次更新提升。正是這些日夜思考的前行相伴,我也為人臉識別程序成功驗收時開發團隊的喜極而泣而動容。” “人臉識別在徐徐拉開人工智能全面開啟展覽行業的大門,我們走過了技術反復測試提高參數的艱辛,跨過了會展業對技術應用的苛刻挑戰,未來我們要把這份感受傳遞分享給業內同仁,讓大家真正體驗人臉識別時代無與倫比的便捷和高效。”
人臉識別作為人工智能變革浪潮中最直觀、最易于體驗和分享的現代科技,毫無疑問也將像當今風靡的“移動支付”一樣有一個過程。正如今天我們對智能手機的習慣養成,人臉識別作為推動這場革新的原動力之一,自應被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探索:首先人臉本身作為一種全新的價值體現,將得到政府管理、資本市場以及商業活動的全新定義;同時“識別”將作為技術亮點和紐帶,助力生物信息價值的轉變和實現,從而賦予人臉作為大數據的深層價值,畢竟基于人臉的數據質量及應用要遠優于基于名片的數據;再次,展會作為傳統商業模式與科技變革相互映襯的互動平臺,自然當仁不讓地成為挖掘和應用這種深層價值的最佳“孵化器”。主辦方、展商、觀眾及場館方等對人臉識別技術了解和體驗的不斷加深,必將推動展會行為模式的革命性升級換代,推動全新的“體驗價值”和“場景重塑”,從而為人臉價值賦能,塑造人工智能和新零售時代的“新會展”。
人臉識別會展新生態圈
會展行業既是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典范和廣泛推廣的先天伙伴,同時又是全社會體驗科技創新變革的一個縮影。如何駕馭人臉識別在相關行業的應用,實現最大的互聯互通?馮向軍表示,在初期階段,我們認為下述三個方面將承載人臉識別與整個社會行為的有效聯動:1.在整個社會公共管理中,例如安防等,會展業的人臉識別須納入到社會秩序和有效管理的“應用場景”中,即人臉識別對接于整個社會運營和城市管理的范疇,這也是人工智能的必然路徑;2. 就展會的應用場景而言,要體現人臉識別的推陳出新,形成“新會展”生態圈的科學組合,而不是變成數據濫用的溫床。這就要求人臉識別的應用廣泛借鑒和吸收其它行業數據應用管理的成熟經驗,包括借鑒“新零售”等概念和場景;3. 體現人臉識別對于展會商業價值的貢獻,特別是人臉識別對于展覽交易場景的賦能,讓人臉識別成為展會商業活動信息識別閉環的核心元素,依托人臉識別實現的精準度,為深入的交易行為分析創造可能,從而全面提升展會內人群商業貿易的價值和效率。
未來會展人臉識別新生態圈的應用拓展,從技術角度來說,會展是一個綜合場景,參與者有服務商、參展商、普通參會用戶,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需求,因此需求場景是十分豐富的。百度業務相關負責人表示,“除了人流分析、安防預警外,初步看起來還有這樣幾個場景是值得使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去改造的:風險名單用戶識別,提高會展的安防能力;智能問答機器人,為參會者提供實時的有針對性的解答和指導;展臺的智能主持人,AR效果等,提高互動性。”
人臉識別的基礎能力已經比較完善,但是在與不同場景結合的過程中對技術能力的需求也是場景化的,這個時候就需要人臉識別服務商有比較強的技術能力來提升場景化的能力了,另外在一些特殊場景,比如智慧城市,對人臉識別的準確率和響應速度是非常高的,這個時候技術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昆侖股份技術總監說,未來我們不僅在門禁預登記環節,在展館整體的流量監控,人流趨勢,觀眾興趣標簽等多維度的數據分析的建設,都將因為人臉技術的普及與不斷迭代,成為新的商業機會點,可以進一步提升展覽會的成交效率,人臉技術作為精準受眾識別,對于新零售概念在展會中的應用以及新營銷提供了技術基礎。
邊界:標準與隱私保護
人臉識別生物技術的使用,需要獲取用戶的生物特征信息,這涉及到用戶的隱私權利,作為展覽科技公司,馮向軍說,“在規劃人臉識別技術的前期,昆侖股份內部就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組,主要負責收集、整理、分析和匯總關于隱私權限管理。”同時結合2017年底正式通過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認證的經驗,昆侖股份在打造人臉識別產品體系的過程中,已形成了一整套立體的隱私安全管理體系,包括:隱私權利作為公共倫理道德的極為重要社會價值的一部分,是人工智能時代每個人所面臨的現實挑戰。所以昆侖股份提出將會展業的數據隱私也完全納入到社會的公共隱私法律體系,并要求昆侖股份的每一名員工時刻以法律的紅線來約束自身的行為;尊重展會整體的信息安全價值,從而確保人臉識別作為一門技術,始終都被關在“法律準繩的牢籠”之中。基于ISO27001成熟的信息安全認證體系,我們用完善的流程、信息接觸和使用面的全程可追溯性、一整套的保密協議,多維度保證信息的安全性。
人臉識別已經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區間,乘著這趟高速列車,不論是承載技術初心的“張鋼們”,還是具有會展業基因的“馮向軍們”,他們的努力都將促進展覽業繼續前進。
特別提醒:文章摘自中國會展雜志
+86 137 1802 4408